舉世矚目的“林李大戰”后,李宗偉在萬眾矚目的奧運決賽場上,他前兩次與金牌失之交臂的地方,在職業生涯最后一場奧運比賽也是最后圓夢奧運冠軍機會的決賽場上,還是輸了。
昨天在第三十七次“林李大戰”終于邁過林丹這位苦主后,李宗偉仿佛看到了夢想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包括很多的中國球迷,在感嘆林李爭鋒之時,也對李宗偉的獲勝報以祝福,羽毛球好像只有輸給李宗偉是可以接受的,而今天的決賽希望其圓夢的中國球迷相信也不在少數。可他還是輸了,翻過了一座大山,卻被擋在了另一座山前。
與其說遺憾,不如說是命運如此。奧運三連亞,固然是了不起的成就,可也同樣殘酷。有時候,離成功最近的地方,也是最痛苦的地方。
都說競技體育是殘酷的,冠軍只有一個,有人能一直贏,如博爾特,他從北京到柏林到倫敦再到里約,時光走過了八年,可他總是第一。而追趕他的加特林,蓋伊,已經非常好了,可還是追不上他。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我無法體會永遠拿第一是什么樣的心情,同樣,也無法體會永遠只能是第二名是怎樣的無奈和心酸。
可我有喜歡的運動員,他贏了就像自己贏了一樣,他輸了我也會難受很久。此中也許能體味到一星他們的酸甜苦辣吧。我是希望李宗偉奪冠的,我承認更多的是情懷和同情,想到常年占據世界第一位置的人,卻總是只能屈居第二。這樣一位悲情的英雄,我更愿意看到圓滿的結局,輸了那么多次決賽,總該贏一次了吧。
同樣的心情發生在今年的六月,作為籃球迷的我非常喜歡籃球明星和勇士隊,可在總決賽握有賽點的打好局面下被逆轉了。我只看了眼新聞標題,就關掉了,再不看有關這次比賽的任何新聞,心情沉重,久久不能平復。可這就是體育,更快更高更強的只有一個。一位籃球名宿說過,我今年七十多歲了,可對與四十年前決賽的那次失利仍然不能忘記。
我還記得四年前倫敦奧運會輸給林丹后,李宗偉賽后采訪時說,沒法子,這就是命。而昨天看到了逆天改命的機會,而今天夢就碎了。他也只能坦然接受這樣的命運,每個人都得做好接受命運安排的準備。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儒家讓人做一件事情竭盡全力,而后的事情如果仍然失敗,那也只好認作是天命如此。我們從小就是在無數的比較中成長起來的,我小時候最不愿意的就是考完試發成績,考的不如別人,不如預期,都是對心理的打壓。可最開心的同樣是發成績,比別人好,比預期好,足以讓自己興奮許久。可總有比自己考的好的,隨著年級的升高,比自己好的人也越多,我感到最多的就是壓抑和不自信,因為從小建立自信的最好的方式已經在一次次考試中被摧垮了。
小時候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向往那些拿冠軍的體育明星,幻想著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般站在最高的領獎臺上。戰勝自卑的方法不是使自己內心富足,而是顯得比別人更強,所以我經常幻想。可越長大,越發現自己原以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這點小的驕傲越來越少,而對現實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我只能被動地一步步接受“泯然眾人”的現實。正如同我們的文化里從沒有教人如何看待死亡,我們的教育也從來沒有教學生如何看待成為普通人。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父母老師都望子成龍成鳳。如果失敗了怎么辦,如果贏不了怎么辦?總結教訓,繼續奮戰。
可我得承認,每個人因為種種差異局限,總有自己的一個天花板,無論如何是沖不破的。就像李宗偉面對的不只是林丹諶龍這樣的個體運動員,還有他們背后的舉國體制,所以失敗也就難以避免了。有時候承認差異是一種推辭,是懶惰的借口;可有時候它真的是生命的真相。
李宗偉能選擇再戰四年,三十三雖的年紀仍然艱苦訓練,我相信他不信命運,他想再搏一次。終于他贏了林丹,可同樣,他輸了決賽。現在我甚至覺得這樣的結局是上天的安排,李宗偉恐怕也不得不承認命運對他的不公,有些人,就是完成不了夢想,人生就是會留有種種遺憾。
他的悲劇,正是人的局限,而沖破這局限,不正是人類最光輝美好的所在嗎?在此刻,接受這個安排的同時,他的悲劇正式變得厚重起來,變得美了起來。
殘缺的才是最美的,不是它本身是美的,而是它喚起了人對美的想象。李宗偉的命運,是悲劇的,也是美的。失敗,是全人類共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