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依思言
在簡書上,寫作的初衷就是連載,故而鐘情于長篇小說,書架上擺放的幾乎全是長篇小說,亦或是育兒類書籍。對于短篇小說,知之甚少。
年前最后一次購書,順便買了一本《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收到之后,不勝歡喜。
打開書目,在扉頁標注購書時間及地點之后,便開始翻看目錄。莫泊桑,既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父”,他的短篇小說必然造詣極高。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從頭開始閱讀。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前兩篇文章,分別是《月光》和《幸福》,乍看這名字,太簡單樸素,毫無新意。相比現在的新媒體時代,作者為了奪人眼球而費盡心思取的五花八門的名字,這兩篇文章標題實在難入讀者法眼。單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失去讀下去的欲望。
但作者是文學巨匠。僅憑這身份,他的文章首先會讓人有一種信賴感,可讀性會大大增加。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讓自己有真才實學,才可能脫穎而出。
但,我們畢竟還處于寫作的最初階段,如滄海一粟,除了親朋好友,無人熟知。
在這個刷臉的時代,有多少人會看你的內在?在這個碎片化的閱讀浪潮推動下,有多少人還能沉下心來閱讀經典?在這個視頻、音頻沖擊著人的大腦和神經的年代,紙媒甚至都要被淘汰出局了,而我們,還有必要夢想成為作家嗎?
作家,遠沒有網紅賺錢。作家,也沒有演員那樣廣為人知。
可就是這樣一種職業,在寂靜與孤獨中成就了經典與永恒。文學作品,帶給人的心靈震撼和沖擊,是其他作品無法取代的。
莫泊桑,不愧是一代文學巨匠。
走近莫泊桑,才能感受到短篇小說所獨有的魅力,它不像長篇小說那樣宏篇巨幅,洋洋灑灑;也不像詩歌那樣抑揚頓挫,平仄押韻。但它像一杯陳年老酒,醇香濃郁,可以坐下來,慢慢地品嘗,更適合獨茗。
學寫作,不能只讀長篇小說,更要多讀短篇小說,反復讀。邊思考邊閱讀,邊做筆記邊劃記號,學習它的構思框架,學習它的措辭用語,學習它的修辭手法,學習它的起承轉合。
一篇好的短篇小說,一定是語言精練,而內容豐富的;也一定是深入淺出,卻耐人尋味的。
很慶幸,在今年的情人節,我讀到了兩篇經典短篇小說——《月光》和《幸福》。
《月光》一文,作者通過對比,將主人公馬里尼昂長老的心理轉換過渡得自然而貼切。月光的柔和,象征著女性的柔情,而后者曾是他最憎惡的,但在見到真實月光的崇高而寧靜的美之后,他慢慢改變了曾經固執的想法,平息了心中的憤怒,轉而對這樣的柔情和男女之愛表現出理解、尊重。他逐漸明白,愛情,并非洪水猛獸,也并非與天主對立,而是上帝創造的美好事物之一。
《幸福》,則通過小說中某一人物的口,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一個拋棄奢華生活、紅塵世界,甚至父母親人的團長千金,與一個農家子弟私奔,在荒蕪人煙的荒島,隱居一生,簡陋一生,但摯愛依舊的故事。故事講述之前,人們熱烈而激烈地討論,故事結束之后,人們依舊存在完全對立的看法。別人的言語,其實根本改變不了我們的想法和觀點,真正能改變我們的,只有我們的親身經歷。幸福,或者不幸,其實都在人心。
兩篇小說,我都反復細致地讀了兩遍,并在文中做了大量的筆記和記號。回想上學的時候,大量的短篇小說,被選進教科書,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閱讀完整的故事,讀者通常不會斷章取義,或云里霧里。因為凡是會思考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從中有所收獲。
學習短篇小說,我們可以對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行很好的剖析。所謂庖丁解牛,大抵如此吧。
打開散發著墨香的書籍,我輕泡一杯茉莉花茶,在茉莉的清香中,品讀一個多世紀前的作品。縷縷幽香,在空氣中飄散,飄散在字里行間。
如此,甚好。
365極限挑戰.Day79
懷左寫作訓練營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