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有一個人物叫祥林嫂。
祥林嫂是個命苦的人。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后被婆家賣到山里,嫁給了第二個丈夫,生了兒子阿毛。好不容易生活有了起色,丈夫卻病死了,之后禍不單行,阿毛又被狼銜走了。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她悲慘的身世,還有就是文中的一段描寫:
她泣不成聲地向她的主人訴說著她的阿毛的悲慘的故事。祥林嫂也可能沒估計到,她的故事居然有這么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她反復地講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話講了一遍,就不是新聞了。講了兩遍,就是重復,重復的東西也就沒人喜歡聽了。在那樣的舊時代,人們的同情心也是有限的。當祥林嫂三番五次喋喋不休地講她的阿毛的故事時,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了。
這段描寫很有意思,令人十分玩味。感嘆人們態度的轉變,從開始的關注和同情,到后來的冷漠可能還帶著些許嘲諷。
如文中所說,那個舊時代人們的同情心是有限的。難道現在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嗎?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其迅速,好像每天都充斥著悲慘的故事。人們同情心來去的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了。今天還讓人深惡痛絕、義憤填膺、肝腸寸斷、同情心泛濫的故事,一周后就沒人再提了。
時代在變,人性卻沒怎么變,沒人喜歡炒冷飯。你想通過訴苦得到關注,博取同情,獲得安慰,他們卻是來看熱鬧和新鮮的,順便流下幾句話、幾滴眼淚。
說說幾句觀后感而已,表達一下內心的感受而已。你別想多了,你也別太當真。
祥林嫂卻當真了,在第一次訴苦獲得了“沒估計到的那么好的社會效果”后,她受傷的心仿佛有了一絲寬慰,于是她一次次地重復,想得到更大更多的同情和憐憫,可最終“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了”。
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想想我們的周圍,或多或少都存在類似祥林嫂一樣的人吧。
他們在遇到了挫折和苦難之后,就特別有傾訴的欲望,逢人便說,恨不得人們都知道他的苦,希望人們都理解他,同情他。
可是然后呢,這樣苦難就能消失了嗎,生活就能變好了嗎?
短暫的心里舒爽后,還是要回到現實。于是有的人就開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訴苦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這就像吸毒一樣,讓你有短暫的快感,但快感消失后是更大的空虛。然后就上癮了,根本停不下來。
祥林嫂似的訴苦最大的壞處是,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它不會讓你的苦難消失,更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好。
它只會讓人們看到你的無能和無奈。即便剛開始得到人們的同情,時間長了也會讓別人厭煩。
如果是親人,可能會出于愛,對你抱有極大的耐心??墒瞧渌司筒缓谜f了,人家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生活,哪有那么多閑工夫來操你的心。
有句話叫“家丑不可外揚”,其背后有類似的道理。把家里的丑事告訴別人有什么用?別人最多同情你一下,說幾句所謂的公道話,然并卵,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別人跟你過日子嗎,說完就走了,日子還得自家人過。
祥林嫂似的訴苦還有一個壞處就是會傳染。這是負面的情緒,這是負能量。訴苦的人心里痛苦,因為他的每一次訴說都在向自己不斷強化和暗示自己很痛苦;聽的人也會痛苦,誰愿意自己老是被負面的情緒所包圍?
如果你自己出于這種狀態,那你的心思都在你的痛苦上了,都在如何向別人訴苦上了,除了讓自己更加痛苦外,你根本沒心思和精力去改善自己的現狀。
如果你身邊的人處于這種狀態,那么必然會影響到你,會把這種負面情緒傳染給你,讓你的心情也跟著變糟,會讓你感到壓抑,甚至會導致你行為的消極。
所以要讓自己遠離祥林嫂似的訴苦。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痛苦上,而是要把它放在解決問題和改善現狀上。
問題解決了,現狀改善了,你的心情自然就變好了,痛苦自然就消失了,那還會有到處去傾訴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