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歷的年底,爆竹聲聲,魯鎮的人們沉浸在一片祥和的祝福中,人們忙著殺雞,宰鵝,賣豬肉,準備祭祀用的福禮。天上飄著雪花,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而又孤獨的身軀,晃晃悠悠地向前走,走著······走著······最后無助地倒下,再也沒有起來,就這樣寂然地死去。
她的死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人們都在懷疑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最后人們認為是封建禮教殺死了祥林嫂,封建禮教包括貞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從一而終)、秩序(三常五綱)、三從(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祭祀(講究圣潔)、封建思想(鬼神、陰司、靈魂)等方面。祥林嫂改嫁就沒有守住貞節,祭祀她又不能碰酒杯和筷子,更相信靈魂,陰司的事情,最后,精神崩潰。
如果說把祥林嫂的死歸結為封建禮教,那么魯鎮就只有祥林嫂一個人遵守禮教,而四嬸、祥林嫂的婆婆、衛老婆子、柳媽、一眾老女人等都安然無恙呢?
四嬸確實也受著封建禮教的約束,但她是四叔家里的女主人,封建禮教在她手里是用來顯示仁慈或是約束他人的工具而已。兩次決定留下祥林嫂的是她。不讓祥林嫂碰禮器,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也是她!
祥林嫂的婆婆:你見過逼迫自家媳婦改嫁的婆婆么?沒錯,她就是祥林嫂的婆婆,而她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湊足祥林嫂小叔子的聘禮!你當然可以恨她,因為她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直接推手。但你可曾想過,她的所作所為,也是迫于無奈,她何嘗不是封建禮教下的玩偶,但與祥林嫂不同的只是她已經由媳婦熬成婆,轉而迫害自己的媳婦罷了!
衛老婆子只是一個中人(掮客),她和祥林嫂算是同鄉,在祥林嫂的整出悲劇中,她只是一個走馬燈似的,穿針引線的線索人物,旁白似的介紹一下祥林嫂初到魯鎮的情況,被抓后的遭遇以及再到魯鎮的原因。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然也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之下,但她沒有祥林嫂那樣的遭遇,當然也不會有祥林嫂那樣的結局。
柳媽:這個“打皺的臉”笑起來“蹙縮得像一個核桃”的老女人,地位其實和祥林嫂是最相似的,相對之前幾個角色,和祥林嫂的關系也是最親近的。但往往“最親近的人,傷我卻最深”,柳媽恰恰就是這個“傷害”祥林嫂最深的人。之所以把“傷害”打上引號,主要因為這種傷害還是封建禮教假借柳媽之口,誅了祥林嫂的心,殺了祥林嫂的人,真可謂“殺人誅心”!
告知祥林嫂“陰司”概念的是她,讓祥林嫂去捐門檻,點燃祥林嫂最后一絲希望的也是她,而她所作的這一切的初衷竟然真是為了祥林嫂“好”,最終卻把祥林嫂送上絕路,使得祥林嫂在祝福那一天“老了” ……
一眾老女人:“臉上立刻改變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的”是這群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還是這群老女人。但到最后“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后來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厭煩得頭痛。”所有人都覺得“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鑒賞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厭煩和唾棄。”
魯迅說過,國人多看客,是啊,這些老女人何嘗不是看客呢?在祥林嫂的悲劇里,只有祥林嫂是親歷者,對旁觀者而言,只是用幾滴新鮮的淚水滋潤一下好奇的心罷了,一旦這顆好奇的心被同一件的悲劇磨出“趼子”,留下只剩下滿心的厭煩罷了。她們只是悲劇的旁觀者而已,殊不知,她們在用封建禮教來“觀賞”“評判”祥林嫂的同時,也給自己戴上了一幅枷鎖!
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得以生存,通過自己喪夫失子的悲慘遭遇博得大家的同情,通過捐門檻來贖罪,但是現實太殘酷了,同情她的人,自私的人,都把她往死里趕,最后她不得不死!
錢理群在《試論五四時期“人的覺醒”》中寫道:“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第一只消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一個民族的覺醒,人的覺醒,歸根結底,是要看處于社會結構最底層的人——婦女、兒童、農民的覺醒。”
在那個黑暗的,混沌的社會,婦女沒有自己的地位,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掙的工錢自己沒有拿到一分,沒有花一分,第一次讓自己的婆婆全部領走,第二次自己都用來捐門檻了,哪里還顧得精神上的覺醒呢?
我上課時讓同學們給祥林嫂設想一種活路,有些同學很可愛,如果祥林嫂的兒子阿毛沒有死,或許她也就沒有那么悲慘的遭遇了吧?
如果祥林嫂的娘家人很強勢的話,那么她也就不會那么無助和痛苦了吧?
如果祥林嫂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見識的新女性,那么她就不會在靈魂的有無中掙扎。
同學們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可以看看魯迅的其他作品,《明天》里的單四嫂子死了丈夫,受苦于守節,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養活她的寶兒。母子倆相依為命,艱難地生活著。可偏偏寶兒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輕。當單四嫂子四處為寶兒求醫看病時,長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唱著小曲,打她的歪注意,而身為醫生的何小仙不緊不慢,慢條斯理,不好好給寶兒看病,無奈,單四嫂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明天寶兒的病就好了,她可真是個笨女人。最后,寶兒死了,在喪禮上搭把手,說了話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的一頓飯,這對單四嫂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離婚》中的主人公愛姑,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了。但我們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里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反過來說,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范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著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
《傷逝》中的女主人中子君,為了追求愛情,不顧叔叔的反對,決然和涓生相愛,可是后來她也沒有逃過那些封建衛道士的眼睛,他們用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看待他們,只是因為他們這些“激進分子”破壞綱常了,在他們看來是不允許存在的!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地壓在每一位生活在“鐵屋子”里面的人們身上,他們一旦脫離了這些準則,在社會上就難以走動。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結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在社會里很難太得起頭來。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連命都保不住。
祥林嫂何嘗不是這樣呢?她的悲劇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我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講究男女平等,講究民主,科學的社會;也慶幸我們思想獨立,經濟獨立,能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