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力?永澄老師給出三個標準:提出問題;用作者的原話來解答問題;再用自己的話說一遍。這是永澄老師對理解力的心理表征,在領讀的過程中,也是按照這三個步驟進行的。
在脫不花娘娘的序言中提到,認知差異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根本原因。我們要通過元認知學習法,構建以心理表征為導向的學習,尋找不同學科之間的規律。在徐金琪老師的序言中提到,“跨界”是一種多角度觀察的能力,多角度學習的能力,通過求交集的方式達到“術從簡”。(跨界的前提是,你要有自己的專業積累,永澄老師說,至少要有7年的積累。)
在成甲老師的自序中,我們可以看到刻意練習的應用。從2008年開始接觸知識管理,參加培訓和課程,學習更優秀的人的心理表征。在成長導師富蘭克林的啟發下,開始了每天的晨修工作,有目的的反思和練習,不斷跳出舒適區,及時給自己以反饋。直到看到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中的第一關鍵原則:“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情,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至此,成甲老師受到極大啟發,對于學習和努力,構建了更高級的心理表征:學習和努力的目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也就厘清了對知識管理的理解: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在實踐中,成甲老師不斷去驗證他的這個認知,深刻理解問題的實質,然后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以寫營銷文案為例。
在引言部分,成甲老師對知識和臨界知識進行了界定。我們學習后,如果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沒有發生改變,那它們只能是數據和信息,不能稱之為知識。知識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臨界知識是指重要而基本的規律,能夠更快更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能夠發生裂變,指導生活的很多方面;能夠預測和控制未來;知識可以自己生長。
在領讀中,永澄老師提到了他的甜面包熱湯模型,通過對人類行為本質的簡化,在分析案例時,可以清晰的看到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然后對癥下藥。
感悟:《刻意練習》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可以用里面提到的方法來指導閱讀其他書籍,試著用心理表征的角度來分析優秀者之所以優秀的原因,從優秀者構建心理表征的過程來分析其成長路徑,以及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花錢買時間,通過聽課的方式快速提高自己的認知效率,成長導師也可以是“虛擬”的,比如成甲老師最初的成長導師就是富蘭克林。要找到底層規律,也就是成甲老師說的臨界知識,通過刻意練習的方式,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