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 03月08日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一般人認為,歧視別人就是欺負別人,被歧視就是被欺負,歧視是一種單向的行為。
第一位對這種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加里·貝克爾( Garys Becker ),他在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中說,歧視別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價。
1.歧視的起源
歧視有兩個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比方說,很多人喜歡看白人跳的四小天鵝,這時候,黑人就沒有機會表演四小天鵝了。
第二是信息不對稱。你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房間里面,忽然跳出一只老虎,你會怎么做?你會趕緊跑!因為老虎會吃人。如果我跟你說:“先別跑,這只老虎不一樣,它不吃人?!蹦銜趺凑f?你會說:“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還是先跑為上?!?/p>
我說:“你這是歧視,你是以對一般老虎的印象來判斷這只具體的老虎,你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這只老虎。”你會說:“我了解不起,時間太緊,風險太高。”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們經常以偏概全做判斷,那是不得已,因為信息費用很高。以偏概全作判斷當然會發生錯誤。但是跟他要付出的成本相比,還是值得的。
2.對人歧視越多,自己代價越大
經常有人說,東北人怎么樣、南方人怎么樣、北京人怎么樣、上海人怎么樣、美國人怎么樣、日本人怎么樣。這都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視角,這種視角是一種歧視。因為信息不對稱,這樣做比較省事。
但我們不能夠忽視,當你以偏概全的時候,就要為之付出代價。比方說,馬云早年到處找人投資,如果你是個投資者,不喜歡他的長相,沒把錢投給他,那你現在可能后悔極了。做出錯誤的歧視,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
順著這個思路去想,我們會明白,歧視造成的后果越嚴重,我們就越有積極性去減少歧視。如果歧視帶來的后果不太嚴重,我們可能隨隨便便就歧視別人。
比方說,我從小在廣東長大,那時候,在廣東人眼里,所有的人就分三種:
廣東人;
廣東以北的所有人,我們都稱之為北方人;
中國人以外的,我們都稱之為外國人或者鬼佬。
那時候,我們廣東人經常說北方人壞話。說他們的壞話要緊嗎?不要緊。因為那時候很少和北方人打交道,所以歧視他們不會有什么損失,相反,我們還能得到一些自我滿足。
后來到了美國,在一個班里,有中國人,有美國人,有白人,有黑人,有印度人。這時候要組成學習小組,如果我還堅持小時候歧視的習慣,說不是廣東人就不跟他交往,不跟他做學習小組的話,我的學業就不能完成。
這就是我想說的道理,當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價的時候,你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你要付出很高代價的時候,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3.市場競爭讓人心胸寬廣
有兩個地方,一個是繁華的大都市紐約,另外一個是德克薩斯州的偏遠小鎮。這兩個地方,哪個地方的歧視更嚴重?當然是偏遠的小鎮歧視更嚴重。
因為在那里,歧視別人不會有多大損失,而在紐約這樣的地方,如果你要進行歧視的話,自己就得蒙受巨大損失。有時候,并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心胸寬廣,人們不歧視別人的心態,是在競爭當中慢慢學習而得的。
不同行業,歧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我是個同性戀者,如果我想在身上刻很多文身,想在鼻子上面加一個鼻環,還想梳一個小辮子,那么,我是在一個國營企業里面受到壓力更大,還是在一個私營企業里面受到壓力更大?
顯然,我在私營企業里受到的壓力會小得多。因為在激烈競爭的私營企業里,人們更看重的是我的工作能力,而不會太在乎我在其他方面的偏好。
所以市場競爭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夠做到豁達開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競爭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數派的避風港。
如果你是一個少數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衛生習慣上面,還是在性別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觀點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圖的、只想多掙錢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課堂小結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歧視的起源有兩個,一個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對稱。而不管是哪一個起源,只要歧視所付的代價越高,人們就越會努力去減少不必要的歧視。
課后思考
人們的歧視行為,是在選總統的時候更嚴重,還是在選伴侶的時候更嚴重?
我的回答:應該是選伴侶時候歧視大。因為歧視,說到底就是一個人對符合自己需求的條件設置,條件設置越多,歧視越大。
所以老師講了很多例子,都是說明一個道理,競爭激烈的地方,歧視就越小,因為大家必須放開自己的條件限定,去適應更多不符合你的條件的環境和人。
那么相比選總統和選伴侶,總統換了誰來當,對我來說,切身的影響并不會很大,或者說很直接的感受到。但是選伴侶來講,可選的范圍就變得非常的狹小,這就是歧視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