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君:
見信如面!
初識孟君是源于紀傳體《史記》,《史記》有記載黃帝至漢初3000余年歷史。其中含七十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孟君便是其中一篇。
孟君名文,姓田氏,是農歷五月初五生,故遭父棄養。幸母慈悲,背地把你養大,爾后方有戰國四公子之稱。
孟君你胸襟寬弘,未記恨在心并叩頭大拜問:“父不舉五月子者,何故?”父答:“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孟君反問:“人生受命于天乎?將受命于戶邪?必受命于天,父何憂焉。必受命于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
父雖無言以答,心卻認你博學多才。
孟君你離父愈近心愈悲憤。父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家富累萬金。
古人云: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父所為,非君子;父所處,非長治。
孟君心憂社稷體恤國民令父愧疚,令眾嘖嘖稱嘆,想孟君定是心懷大義之賢臣。
故我不舍釋卷,繼而埋頭讀之,可愈深讀,心卻愈揪愈緊。
孟君從秦逃經趙時,平原君以貴相待。可孟君卻因趙人嘲你身材矮小就跟隨從跳車接連砍殺幾百人才善罷甘休,揚長而去。
孟君可知,行一不義,殺一無罪,仁者不為也。
故欲問孟君緣何至此?再細讀列傳,以為與你養士有關。
孟君好客養士,多達三千之人。可你竭力籠絡之才除馮諼大多是雞鳴狗盜甚至是逃亡之徒。
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他們與君共圖大計否?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欲濯污泥而不染,難矣!
然幸孟有馮。
馮諼不僅為輔佐孟君淳淳善導獻計獻策,助君逃險境,居上位,且君落難之時,養士均散,唯有馮諼不離不棄,一路隨行。
馮諼,高瞻遠矚,眼光深遠,深得你心。
馮諼去薛地為君收債,核查諸民借據后,他假托奉孟君之命,把債均賜還百姓。只因孟君富可一方,唯缺仁義愛民之美譽,故矯命焚券。你雖心有不悅,但被馮諼果斷之作風,眼光之深遠所折服。
后齊王險被刺,疑是孟君指使。你百口莫辯為保性命只能逃生。魏子及薛地受你恩惠的賢人知曉后上書齊王你從無叛逆之心,并且在宮門自刎而死,以表孟君清白。
齊王大驚,命重查,知錯怪,欲召回你,被你拒之。孟君你自回封地受到薛地百姓的擁戴。
后齊王受秦楚國蠱惑,孟君聲譽甚超于王,再次罷你官位。馮諼西游于梁,說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你為相;齊王知后惶恐,故重迎孟君。
馮諼“狡兔三窟”之計不僅助君恢復相位,且爾后十載里絲毫未損。
孟君,若你用養士之財扶弱濟困,想必更深得人心;若那三千門客皆同馮諼,想必孟君更是功成名就。何故需四處逃亡?何故遭后人責難?
孟君,試問你年近古稀之時,可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