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確認自己是什么類型的投資者
要做一個理財規劃,首先確定自己是什么類型的投資者,一般說來,投資者分為三種類型:保守型、穩健性型和激進型。針對這三類不同的投資者,在產品進行選擇時,會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保守型投資者追求低風險,厭惡本金損失;穩健型投資者望能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但對資金的安全性也較關注;激進型投資者追求高收益,能承受較高的風險,但希望獲得較高的回報,對于資金的安全性關注較少。
綜合自己的判斷,將自己定義為穩健型的投資者,所以對于自己資產的打理也有方向了。首先確定自己的理財目標,目前這個階段需要準備大學教育金、養老金、家庭保障缺口、生活費用。
二、大學教育金:
大學教育金有三個基本特性:
1、時間無彈性:到了上學的時候就一定要用,沒有時間緩沖的余地。
2、費用無彈性:子女教育金一定要提前規劃好,而且??顚S?不可以隨意挪作它用,并且安全性應該放在第一位。
3、規劃無彈性:子女資質不可預測,小孩未來到底有多大本事,是不能現在就做定論的。如果小孩未來有能力讀大學或繼續深造,但因為沒有提前為子女做好教育金規劃,而影響孩子前途,也是每位父母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大學教育金儲備的時間、總額是固定的,保證本金能夠穩定增長而且不會被隨意動用。同時關注到自己對穩健收益的追求,所以,在產品選擇方面務必安全可靠,綜合以上考慮,每月選擇5%以上的萬能險進行定投,在孩子18歲后可以獲得目標的教育費用。
萬能險下有保底,能夠保證本金安全;保險公司追求信譽,在收益承諾方面一般情況會兌現;如果你隨意中途領取是會按照一定的比例扣除退保費用,這樣也保證自己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會動用這部分資金。
每月的定投到15年可以獲得多少利益呢?小孩現在4歲,至18歲15年,假設每月定投1000元,最終在18歲的收益可以根據復利終值公式,通過excel里面的公式FV(rate,nper,pmt,PV,type)得出。
其中FV為復利終值,rate-為月利率,nper-期數,pmt-每月定投金額,pv-期初投入-0,type-付款時間在期初/期末(1/0)
因此,定投15年,年化收益5%,每月付款1000元,那么復利終值如下:
FV=FV(5%/12,15*12,-1000,0,1)=26.8萬。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到期的萬能險需要將本息復投才能獲得既定的收益。
三、養老金:
目前自己雖然購買五險一金,但是未來最終能夠獲得多少養老金,很難說。目前,我國制度設計中繳費35年的人員退休時養老金目標替代率為59.2%,以在職參保人員平均繳費工資來計算全部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替代率目前為65%左右,高于國際公約標準。就是說我一個月薪1萬的在職參保人員一直繳存養老金,到退休的時候每個月拿6500元左右,未算上通賬的貨幣貶值?這足夠保持一個老年的生活品質嗎?拿得少是一個擔憂,能不能拿得到又是另一個擔憂。
2016年11月15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目前,我國養老金統籌賬戶當期缺口大,個人賬戶累積空賬多,預計今年財政給予養老金的補貼或超過6000億元?!边@個是什么概念呢?根據國家人社部新近發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各級財政補貼為4716億元。也就是說,一年的財政補貼總額增長超千億,增幅高達27%。
根據當年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平均水平和當地養老金的結余情況來看,廣東的備付月份可達18或19個月,其他地區的備付月份都不會超過10個月,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當期的養老金已是收不抵支,甚至,黑龍江的結余只能支撐一個月的發放。
而且到我們這一代,退休年齡是鐵定到65歲的,假設在這之前身故,國家是賺了公司的統籌利益,所以,養老不能靠政府,務必只能靠自己。
到底養老金投到什么地方能夠讓它保值增值呢?個人選擇定投H股ETF以及紅利基金這兩個指數基金來獲得收益目標。
為什么要投資指數基金呢?
投資一向謹慎的巴菲特曾公開場合向普通投資者推薦指數基金。因為指數基金顯示一個群體的加權平均值避免指數類似很多個股一樣出現黑天鵝之類的風險;所謂的指數是一個規則,它能夠永續存在,讓我們遭受本金永久性損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規則完全被動地執行下去,這樣,可以摒棄人性的恐懼與貪婪;作為一個上班族,收入的時間(發工資日期)是固定的,所以,每月定投省時省力,也不會像炒股一樣追漲殺跌;指數也會周而復始出現低估及高估的情況,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買入和賣出的機會,低估時加強買入,正常時平均定投甚至持倉不動,高估時賣出。
為什么只買H股ETF以及紅利ETF呢?
因為這兩個指數目前處于低估狀態,H股指數(510900)市盈率只有8倍左右,對港股過去30多年的歷史數據回測,在10PE以下買入,持有9年以上,大概率獲得6倍以上的收益,如果買入的估值更低,收益率會更高,所以,越低越買,執行的策略是定期不定額。
而紅利ETF(510880)屬于高股息的策略加權指數,有足夠證據表明,高分紅的股票長期回報率更高。這點紅利ETF基本做到每年現金分紅,考慮到長期持有拿現金分紅,所以將紅利ETF買入作為自己的長期養老品種。
四、家庭保障缺口
如果人生出現風險,賺更多的錢都是等于零。如果一個家庭沒有一個防范風險的機制,基本就是在于裸奔。假想一下,自己開了一部沒上保險的車,你的內心還會那么從容淡定嗎?
購買保險就是轉移風險的最佳工具。那應該如何購買保險呢?購買多少?去哪買保險呢?
如何購買保險?
從人的角度說,購買順序是:先成人、后兒童、再父母
一般家庭購買保險產品順序:
1、醫療保險
2、意外保險
3、重疾保險
4、定期壽險
5、終身壽險
6、家財保險
7、責任保險
作為理財產品,保險還有獨特的用圖
1、強制儲蓄功能
2、保底收益的長期理財產品配置
3、養老金儲備功能
4、財產轉移功能
5、遺產管理功能
6、避稅避債功能
7、資產管理工具
記住,這里沒有一條是和高收益有關的,要的是金融產品的特殊功能。
購買多少?
購買多少就要計算風險缺口了。一般來說,保額基本設置在個人年收入的5-10倍左右。另外,還要算上相關的負債,如果家里還有房貸,因為意外來臨而導致家人被迫露宿街頭或租房,就沒有盡到生前應該盡到的責任與義務了。
另外還要考慮的因素就是保費。一般所交的保費不能超過家庭收入的10%,因為超過這個數就會對家庭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
以上兩個因素有時會相互矛盾,所以,要做好相應的折中。保險公司也會幫你考慮這些問題,所以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時限會有不同,你選擇定期的,保費肯定會比終身的便宜。
去哪買保險呢?
目前保險市場是代理人主導的市場,所以就會產生高額的傭金。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都是由客戶買單的。所以,買保險更多要考慮性價比的問題。一般來說,線上的保險更加便宜,很顯然,節省了中間銷售的成本。但很多人擔憂后續的賠付問題。
我的建議是:對于定期壽險、重疾險、意外身故保險等只是一次性賠付的保險,就在線上買,省錢;而一些醫療保險等需要多次服務的保險,就要選擇本地大品牌的公司,免得遭受意外時勞心勞力。
所以,我在選擇保險主要是弘康人壽的重疾保險、定期壽險,平安的大額意外醫療險,國壽的意外險等。
五、生活費用
我們的資產是不是都要拿出來投資呢?肯定不是,如果一時需要資金周轉,想購買一個非常喜愛的東西或者出現意外保險公司又未能立馬賠付的情況下需要錢怎么辦呢?所以,要留3-6個月的生活費用。將50%存在銀行里,作為隨存隨取的高度應急費用;另外50%投資一些貨幣基金、穩健的投連保險、開放式現金管理產品等作為三天內就能取出的靈活現金。
六、其他資金的理財安排
根據所謂世界最穩健的家庭資產配置: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如下所示:
要花的錢就是基本的生活費用,保命的錢就是上文提到的家庭保障缺口所需要的保險保費支出;而保本升值的錢就是提到的養老金以及教育金的安排,剩下的錢就是為了生錢。
為了博取更高的收益,這部分資金要經得起風險的考驗。但作為一個穩健型的投資者絕對不會不顧任何風險而胡亂投資的,所以,選擇的渠道還是穩健點的兩個方面:
大品牌的P2P:主要參考網貸之家,找到前十名的比較穩妥的P2P平臺進行投資,收益在10%左右,比如有:風控做得比較領先的人人貸、美國上市的宜人貸、投哪網等,提高總資產的整體收益率。
低估的股票:目前手持兩個股票,未來計劃按照網格的形式進行投資,這樣,也不需要消耗盯盤時間,設置好股價的提醒,按照系統進行買賣,理財并不復雜。動來動去,反而會造成本金的損失。
當然也有很多無風險套利的一些投資方式,但是,耗時耗精力。在自己本金還未積累得非常大的時候,還不如好好工作,儲蓄更多的資金進行投資。
七、總結
以上簡單介紹個人的家庭理財安排,讓家庭資產保值增值,防范風險,隨時備有充足的現金使生活質量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