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來順受
對惡劣的環(huán)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tài)度 ;意思是說這個人性格懦弱,遇事怕事。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有這么一句“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
而曾國藩運用的時候卻恰恰相反,通過一件事你就能看出他究竟是如何應事而為,最后巧妙翻轉的。
1860年英法聯軍打到北京城下,咸豐皇帝并沒有應戰(zhàn),而是,棄城而逃,他摔著后宮佳麗和文武百官,逃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
此時,各地駐軍就開始紛紛去救皇上,古代稱之為勤王。
按照常理來說,都是各地駐軍的首領率領部隊去的,而,咸豐皇帝給曾國藩下的圣旨確實,點兵點將,不讓曾國藩去救,而是,讓他手下的鮑超帶五千霆軍,北上勤王。
鮑超是曾國藩手下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他所帶領的部下就叫霆軍。
圣旨這樣下就有些奇怪了,為啥皇上會點名點將的去勤王。于是,曾國藩就派情報機構前去調查,調查后才知道,原來是有人在皇上身邊出招,出招的人就是勝保。
勝保本人并沒有什么作戰(zhàn)的才能,只因當時參加過圍剿戰(zhàn)爭,才得到的提拔,提拔后經常犯錯,又被發(fā)配到邊疆,后來一個勁的拍皇上馬屁,才又把他給調回來的,調回來之后,又一個勁的給曾國藩搗亂,不是搶地盤就是搶人。
搞明白是誰出的主意就帶想對策啊,這明擺著就是借皇上來要他手下的人,這可不行,想了很久想不出來對策。
一是皇上下旨不能抗旨不遵,更是在這關鍵時期,曾國藩又是精忠報國的思想,國家有難怎能不去。二是又不能失去自己手下的大將
此時,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給他出了個好對策。是既可以不去,也不會丟失自己的愛將。
李鴻章的對策是這樣的。
皇上根本就沒有危險,因為洋人打到這里,并不是為了要皇上的命,而是,追求利益而來,到最后肯定和談,然后給洋人一些錢,他們就回去了。
但是,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可皇上這會就下旨去勤王。
如何應對呢
1、給皇上回復圣旨詢問,然后皇上在回復,這一來一回的時間和談差不多就結束了,也就不用再去了。
具體怎么回旨呢,這就有意思了。
曾國藩是這樣請旨的
勤王事關重大,一個鮑超只是我手下的一員將領,恐怕不行,應該由湘軍兩大統領我或者胡林翼,至少有一個人親自帶軍去勤王,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至于,由我們倆誰去,這就需要皇上您定奪。
就這樣,等皇上回復后,和談就結束了,既表了忠心又沒有失去自己愛將。
所以,遇事就要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意思就是,遇事多化解少拒絕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