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來順受: 指對惡劣的環(huán)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tài)度。
無論從現(xiàn)代漢語的釋義中,還是日常生活的使用中,這個詞都或多或少的帶有貶義。
可曾國藩說:
“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
他強調(diào),在面對困難,或是別人刁難的時候,我們可以“逆來順受”,那他到底給與了這四個字什么內(nèi)涵呢?又可以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什么樣的指導呢?
曾國藩主張的逆來順受,不是屈從,不是軟弱,本質(zhì)上是一種化解,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智慧。
他說: 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fā)憤圖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他強調(diào),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不要怨天尤人,那于事無補,于人無益。唯有堅定做人的原則和立場,繼而通過智慧圓融的手段去化解危機和困難。
曾國藩聽取李鴻章的建議,在熱河救駕一事上達成了完美的解決方案,既表達了湘軍對朝廷的忠心和對皇帝安危的關切,也避免了掉入政敵設置的陷阱以造成更大的損失。
他在事后感嘆,“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兌。借人之拂逆。以磨礪我之德性,其庶幾乎。”強調(diào)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要砥礪自己的品性,訓練自己的智慧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情況,提出了多化解,少拒絕的處世智慧。
“多化解,少拒絕”的內(nèi)涵:
1. 簡單的拒絕會對一個系統(tǒng)造成破壞。
2.簡單的拒絕,會激化矛盾。
3. 逆來順受本質(zhì)上是一種化解,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智慧。
順其自然,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而是竭盡全力后的不強求;
逆來順受,不是難辱加身的不反抗,而是四兩撥千斤的圓融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