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都是下下策
三十歲之后,陸陸續續,聽到過太多關于離婚的故事。有人好聚好散,而后遮遮掩掩;有人激烈收場,而后奔走相告。嚇得一眾大齡青年,就此產生恐婚想法,他們為了避免結束,然后放棄了開始,穩穩地安于做一只單身汪。
(1)
不幸福的婚姻,一種是一開始就選錯了人而不自知,一起短暫的生活之后,方知對方渣男渣女之本相,譬如家暴、賭博,對家庭的不負責任等,婚姻生活根本難以維系,這樣的婚姻如果不離,真的如同找死。一種是因為芝麻小事,常常深感婚姻的不幸,把對的人用錯誤的方式變成了錯的人,索性選擇離婚。
看到網上有人說,導致多數婚姻破裂的原因,不是錢,不是小三,而是爭吵。深以為然。那么,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為什么爭吵?因為瑣事。譬如,有人因男人沒有給自己擋狗,懷疑對方不再愛自己,而考慮是否需要離婚;有人因女人拖地沒有拖三遍,認為對方對家庭不走心,而考慮是否需要離婚。在我看來,凡此種種瑣事,根本無關觸碰原則,如果還真心愛著對方,離婚都是下下策。
(2)
生活中,有人離了婚,重遇新的愛人,或是經歷了新的婚姻,但歷經時間的發酵,Ta曾經所介意的瑣事,依然層出不窮地浮現在新的關系當中,而且愈發顯眼。譬如,為什么一點點路程都要開車?為什么要開著電視睡覺?問題多如牛毛。所以,就陷入了對現任不滿,對前任懷念的這種怪圈,有的人只是偶爾想想,因為深知斯人已變,有的人卻苦苦糾纏,妄想回到過去,永遠過不好當下。
我最近熱衷于人物故事,在閱讀中發現,那些偉大的人物,在婚姻中同樣面對一堆瑣事,但最終都活成了我們想要的模樣。他們比我們多的,不過是寬容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楊絳在住院期間,錢鐘書去探望她,告訴她,自己把墨水打翻在了桌布上,楊絳說沒關系,墨水她可以洗下來,而后,錢鐘書又陸續弄壞了門軸,砸壞了臺燈,楊絳都安撫他,不要緊,自己會修。閱讀到此處,頓時聯想,假設我在住院期間,伴侶帶來如此多的壞消息,估計我早已暴跳如雷。那一刻,我深刻感知,偉大與平凡(或平庸)僅隔寬容之心。楊絳用她的寬容,屏蔽了錢鐘書生活中許多不能自理的毛病,成就了錢鐘書的偉大文學成就。楊絳的一生,都在心甘情愿的為錢鐘書付出,在動蕩的年代,他們一起奔波過,經歷過長期的分離,忍受過物質的匱乏,但感情卻愈加堅不可摧。
(3)
那些泥足于芝麻瑣事,考慮叫停自己婚姻的人,不過就是缺少這樣的品格,即一顆寬容的心,一個心甘情愿付出的信念。那么改善親密關系,自然從這兩點入手。
一是當你做到寬容對方的缺點,然后就會驚喜地發現,在你眼里,對方的優點同時也被放大,歷經生活的沉淀,你會一次又一次地,熱情而濃烈地愛上同一個人,這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互關聯的關系。
二是真正心甘情愿的付出。有人常常抱怨自己心甘情愿的付出,對方根本不買賬。付出需要買賬的想法,從根本上就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裹著一種債主心理模式的付出。心甘情愿是不求回報的,只有債主心理模式的付出,才期望自己一點一滴的付出,對方都從內心感恩戴德,牢記于心,。譬如,女人為男人洗了襪子,知會了男人,男人“嗯”了一聲,表示回應,女人瞬間怒氣升騰,嘟囔道“早知道就不洗了”。(暗語:給你洗了襪子,欠我的,咋不買賬。)其實如果帶著這樣付出的心理,真的不如不洗,替對方洗雙襪子,都想得到聲謝謝,生活真心過得太過計較。
當你試著寬容,當你放心債主心理模式,真正心甘情愿去付出,那么根本不會有那么多瑣事,真正的愛是付出,不是索求。付出了,才能享受到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