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匈奴寇(侵擾)狄道。
時匈奴數為邊患,太子家令(官名。太子家總管。秦屬詹事,西漢同,掌倉谷飲食。)潁川晁錯上言(上書探討)兵事曰:
《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于良將,不可不擇也。
[白話文]
匈奴入寇狄道。
當時匈奴經常成為邊患,太子家令、潁川人晁錯上書言兵事,說:
“兵法說:‘只有戰無不勝的將領,沒有戰無不勝的人民。’如此看來,安邊境,立功名,在于良將,不可不謹慎選擇。”
[點評]
老虎帶著的群羊和小羊率領的老虎,誰厲害?古今戰事也不斷地證明了同樣的士兵,跟著不一樣的將領,戰果卻完全相反。
【原文】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臨戰交鋒)之急者(關鍵)三:一曰得地形(占據有利地形),二曰卒服習(士兵訓練有素),三曰器用利(武器精良先進)。
兵法:步兵、車騎、弓弩、長戟、矛鋋(音:纏,短矛)、劍楯(音義:盾)之地(適應不同地形),各有所宜(各有所長);不得其宜者,或十不當一。
[白話文]
“臣又聽說:
在戰場上交鋒,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得地形之利,二是士卒訓練精熟,三是兵器銳利。
兵法說,步兵、戰車、弓弩、長戟、長槍短茅、劍盾,各有用武之地,在合適的地形上,才能發揮威力。地形不合適,可能十個打不過敵人一個。
[點評]
根據地形、恰當發揮各兵種、各兵器的效能。
【原文】
士不選練(沒有挑選),卒不服習(不經訓練),起居不精(管理混亂),動靜不集(步調不一),趨利弗及(勝利時跟不上),避難不畢(躲避時跑不掉),前擊后解(松懈),與金鼓(鳴金收兵,擊鼓前進)之指相失,此不習勒(訓練管理)卒之過也,百不當十。
[白話文]
部隊平時訓練不夠;戰士沒有養成服從命令的風紀;平常生活作風散漫;集合或行軍,不能整齊一致;沖鋒上前,不能及時趕上;撤退向后,不能整齊有序;前鋒被攻擊,后隊就已經瓦解,軍中擊鼓前進、鳴金收兵的號令,對他們來說完全失效。這就是平時沒有嚴格訓練的緣故,這樣的軍隊,一百人也打不過敵人十人。
[點評]
精選兵卒,加強訓練,步調一致,行動聽令。
【原文】
兵不完利(兵器不鋒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沒穿一樣)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箭頭)同;此將不省兵(檢查兵器)之禍也,五不當一。
[白話文]
兵器不鋒利,就跟空手沒兵器一樣;盔甲不堅固緊密,就跟光膀子上陣一樣;弩箭不能射遠,就跟短兵器一樣;射箭不能射中,就跟沒有箭一樣;射中了卻不能造成殺傷,就跟沒有箭頭一樣;這都是將領不注意檢查兵器質量帶來的禍患,帶著這樣劣質武器裝備的軍隊,五個也打不過敵人一個。
[點評]
武器不好,猶如沒有,戰前檢查,十分必要。
【原文】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把士兵送給敵人)也;卒不可用(不聽號令),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不懂軍事),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白話文]
所以,兵法說:‘器械不銳利,那是把士卒送給敵人;士卒不可用,那是把將軍送給敵人;將領不懂軍事,那是把君主送給敵人;君主不選擇良將,那是把國家送給敵人。’這四條,就是軍事的關鍵。
[點評]
不負責任,葬送的是士兵的生命、將領的生命、君主的生命,國家的生命。
【原文】
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國家有大小,實力有強弱,地勢有險夷)。夫卑身以事強(謙恭的服侍強國),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聯合小的進攻大的),敵國(實力相當之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以夷制夷,中原國家的方法)。今匈奴地形、技藝(士兵作戰技術)與中國(中原之國)異,上下山阪(山坡),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不如)也;險道傾仄(道路不平),且馳且射,中國之騎(中原騎兵)弗與也;風雨罷(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戰車)、突騎(精銳騎兵),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跑的長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不能相抵)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士兵編隊),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材官,騎射之官也)騶(音:鄒,養馬之人)發(騶發,發騶矢以射也),矢道同的(目標),則匈奴之革笥(音:四,鎧甲一類的防護物)、木薦(木質的防護物)弗能支(不能支持)也;下馬地斗(步兵作戰),劍戟相接,去就相薄(迫近,貼身肉搏),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長處)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調動)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白話文]
“臣又聽說:國家大小不同,強弱不同,地形險要還是平易的不同,面對的形勢和戰備方式,都不一樣。放下身段,謙卑的侍奉強國,這是小國自處之道;聯合小國以攻擊大國,這是和敵國實力相當時采用的策略;而中國對付匈奴的形勢和策略呢,就是以蠻夷攻蠻夷。如今匈奴的地形和士卒的技藝,都和中國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澗之間,中國的馬不如匈奴的馬;險道危徑,一邊縱馬奔馳,一邊射箭殺敵,中國的騎兵不如匈奴的騎兵;雨打風吹也不疲勞,饑渴交困也不在乎,中國人不如匈奴人;這些都是匈奴的強項。但是,如果到了平原地帶,戰車突襲,騎兵沖鋒,那匈奴人就容易擾亂了。中國的勁弩、長戟,都可以遠距離造成殺傷,匈奴的弓箭抵擋不了。中國士兵身披堅甲,手持利劍,長兵器、短兵器交叉配合,弓箭騎兵往來攻擊,步兵列陣向前,這樣的陣地會戰,匈奴士卒就抵擋不了了。弓箭部隊萬箭齊發,射向同一目標,則匈奴的皮革鎧甲和木質盾牌,就不能抵擋了。下馬格斗,刀槍劍戟,貼身近戰,那匈奴的士卒又不如中國了。這些都是中國的強項。如此看來,匈奴的強項有三項,中國的強項有五項;陛下在派出數十萬軍隊去攻打他數萬人,兵力上是以十擊一,技術上又是以一當十了。
[點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敵我之間,各有所長,以我所長,擊敵之短;以重擊寡,以十擊一,戰之必勝也。
【原文】
雖然(盡管如此,指前分析),兵,兇器;戰,危事也。故以大為小(強大變的弱小),以強為弱,在俛仰之間(不過是瞬間之事)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一旦戰敗,國威難振),則悔之無及也。帝王之道(決策),出于萬全(立足于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異族降我者)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棉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啟用高明的將領)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籠絡他們的人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有險阻之地,讓他們沖鋒陷陣);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平原之地,漢軍出戰);兩軍相為表里(相互扶助),各用其長技,衡加(平衡調度)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白話文]
“雖然如此,兵,是兇器;戰,是危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奧妙,則雖大必小,雖強必弱,大小強弱的轉換,就在俯仰之間。用人的生命為籌碼去爭取勝利,一旦失敗,人死不能復生,國亡不能復存,悔之晚矣。帝王之道,不能冒險,一定是出于萬全之策。如今招降胡人、義渠部落、蠻夷之屬來歸化中國,他們的部眾,也有數千人,他們的飲食習慣、技藝強項,都和匈奴相同。賜給他們堅甲、棉衣、勁弓、利箭,派出邊郡的良將去統帥他們。良將能知道他們的習俗,能理解他們的心,用陛下賢明的法令來約束他們。這樣,我們就有兩支軍隊,在匈奴險阻地區,就用蠻夷外籍軍團;到了平原部隊,再用漢軍主力。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再加上我們的人口和兵力優勢,這就是萬全之策。”
[點評]
《孫子》第一句話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大國的帝王決策時要盡可能做出萬全的決定,勝在必勝。畢竟比起匈奴,總體優勢還是在大漢朝,而且,我手里還有戎狄的降者,加以利用,補我之短,無懈可擊,勝之無疑!
【原文】
帝嘉(嘉許)之,賜錯書,寵答焉。
[白話文]
皇上非常欣賞晁錯的報告,專門批示回復,表示對他的恩寵。
[點評]
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漢潁川郡(今河南禹縣)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足智多謀,時人稱為“智囊”。
這篇奏疏又被稱之為《言兵事疏》,是晁錯的一篇兵法力作。它將古代兵法又推向了一個新的峰巔。文中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指出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言兵事疏》有著深刻的歷史依據和堅實的現實基礎,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對漢朝的邊防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后來歷代軍事思想家所借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