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一詞首先出自《易經》,如 乾卦·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這里的“大人”指的是 德高位重 的人,而在以后《易經》二十多處的 “大人”中,其所代表的的意義除 德高望重 之外剩下的只是 年長之人 這層表面的意義。但 《大學》 中的 大 所指,其意義顯然不是如此。我們都知道 《大學》 地位的提高,在于宋代的一位大儒—— 朱熹 ,是他編撰出 《四書》 并且把 《大學》 定為 了 《四書》 之首,他還考據注解而成了 《四書章句集注》 ,此書影響很廣大,日后成了明清兩朝的科考之標準。那么他這個“官方”的 大學 之 大 是何解釋那?他說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言外之意,這個 “大” 的意思是 “大人”,而后他并沒有再解釋 大人 的含義,所以這個“官方”的說法也還是含混不清。不過我們從跟在它后面有一 “學” 可以推斷出,“大學” 應該是與上古的 “小學” 這一名字很相近的詞,所以,只要探求到了何為 “小學” 也就能推算出何為 “大學” 從而就能推斷出何為 “大人” 了。
據 章太炎 《國學略說》 第一章 《小學略說》 的考證, “小學” 二意,有兩指:一是 文字之學 ,如 《漢書·藝文志》 記載: “古者八歲入小學。” 《周官·保氏》 記載: “掌養國子,教之六書、九數。” 二是: 宋儒定義的教人“灑掃、應對、進退” 的 “小學”。 這里的 灑掃、應對、進退 分別指的是: 衛生勞動和人際交往間的禮貌。 但嚴格的來說這也不算是“ 小學” ,因為在 《大戴禮記·保博篇》 有言: “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這里,“小藝” 指的是文字;“小節” 指的是灑掃、應對、進退; “大藝” 指的是 《詩》、《書》、《禮》、《樂》、射、御、數, 而后 “大節” 是 大學 之道 。那么由此我們就能推斷出, “大人” 一詞應該是指: 堅持學習,并且學識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修養和外在功夫都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人。 探求出這個 “大人” 為何,能幫助我們明晰的理解 “大學之道” 的含義。
在《大學》里,第一句就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后三句是 大學之道 的總三綱領: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除此之外另還有八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需要記住的是這三綱領、八條目的主語是“大人”,即所謂 有志于學 的人。
那么這個 大人 是怎樣通過這 三綱八條 來達到 大學之道 的那?首先,是由個人的 “明明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做起,繼而發揮到 “親民” (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后達到 “止于至善” 的目的。所以,我們又可以把 三綱領、 八條目 解釋為一個人達到 內圣外王 的指導方法:通過自身的管理與修養做到 內圣,通過對外界的管理做到 外王。這里 內圣 即是 明明德 也即是 三不朽 中第一不朽的 立德 ,它包括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是個人 修身 的基礎和方法。外王 即是 親民 也即是 三不朽 第二不朽的 立功,它包括 *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 修身 的最終社會目的。所以,我們可見 修身 是做到 大學之道 的關鍵。
那為什么要 修身 ?又要怎么做到 修身 那?
每個人都知道拖延癥的危害,也都想努力的克服這種“病癥”,所以當在自己拖延的時候,努力克服自己懶惰的情緒,馬上就做,甚至逼著自己痛苦的做的時候,其實就是在 修身 。又比如,有人經常有不好的情緒,常常生別人的氣或是常常因不順心的事沮喪,但當他們微笑面對每個人,克服沮喪努力去做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 修身 。 這正如孟子所說: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這句話的意思和 修身 的情況很吻合:每個人在平常的時候都是自性散亂或是昏迷的生活,其實這時的心就像有雞飛狗跳一般,并不安靜,所以我們要收的住心,歸到本位,這就是真正的學問修養,也就是 修身 。
那么,如何 修身 那?答案是:當從 心 上入手,就是 修身在正其心。
“欲修其心者,先正其心。” 古人所指的 心 ,通常有多種不同的意思,但概括來講往往最終都離不開 生理、精神 這兩個詞,所以,其實 心 指的就是 生理與精神 的合一,它不單單代指我們現在唯物論所講的 肉體的心, 也是指每個人的 精神的本質 ,是時時刻刻的控制著我們的 主體 ,所以在我們做每一件事時,不會如行尸走肉一般毫無理智,也不會毫無思想之前趨而做某事。當你用你的 思想、理智 控制你做事情的時候你就是這使用你的 心 了,當你在用你的毅力克服你的拖延癥的時候,你就是在 正心 了。這樣就像王陽明的心學所講的“心即理也”, 也就是說世事都可在心上求,我們做每件事都可以在心上求一個 “正” ,這就是 “致良知” 的說法。 其實在 《大學》 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讀出曾子一直把 心 放在了主體的地位,他強調 心是身的主體,身只是心得附庸。 所以到了最后他又特別的加了一句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我認為這是 《大學》 一書教給我們的最大,最好的方法論。
老子有云: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拖天下。”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這兩句話其實是把 修身在正其心 放到了天下的角度來講,它們大意都是講把自己放在了人民之外治理國家,反而能治理好國家,得到人民的愛戴。所以從 大道 的角度來講,我們 修自身 ,其實就如 治理國家 一樣,它的好的根本不在于外表的發達,而在于領導主體的 “至善” 般的 “正”。 這是 《老子》 中 正心修身 以治天下的方法,也正是 《大學》 中由己及大,達到 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 的道理。
但是,現在社會,真正能做到 修身 ,或是有 修身 這一概念的人并不占大多數, “修身養性” 的說法雖常常被人提倡,但真正做的時候卻又往往迷失。原因很多,忙碌,浮躁,壓力這樣因素固然有之,其實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的缺陷。我們現在看古人多提倡 修身 、品德, 并且由他們所演化出來的 “綱紀” 是古人社會之所以維持穩定的一大原因 。但如今的情況,我們往往 談綱色變 ,一提到 綱常倫理 一類的詞就認為它們一定是糟粕一定要除之為大快,這是“五四”以來的最令人痛心的變化,也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失勢,道德水平下降的原因。我不否認傳統文化中有糟粕,但相較于糟粕而言,傳統文化中的可取之處,甚至于說能救當代中國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其實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 “中國制約社會安定的辦法就是利用幾千年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精益的綱紀的學說,來調整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得到了調整,則社會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濟之以法,那就天下太平了。” 那么為什么 “綱紀” 就是社會安定的保障那? 其實就在于要做到 “綱紀” 首先要 知“禮” , 而 知“禮” 卻正是一個人能成為一個 “人” 的首要條件,這一切又都可由教育傳授,所以上述的一切問題都在于教育方法的問題。
古代的教育主要的宗旨是教導人做一個人,完成一個人的 道 和 人倫 的本分。它并不是只教人知識和技能,它管的更多的是一個人做人做的好不好。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不管他是工匠還是古代的皇帝,這都只是他生存吃飯的職業。雖然有職業的不同懸殊,但他們都是人,作為一個“人”是他們的本分,也是他們做好職業,治理天下的根本。這正如馮友蘭所說的 “使人作為人成為人,而不是某種人” 的道理,也正如哲學家、教育學家懷特海對教育的目的的描寫一樣: “我們的目標應當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有專門知識的人。他們的專門知識,將給他們起步的基礎,他們的文化,將引導他們如哲學般深邃,如藝術般高雅。 所以,成人之學在于: 傳業、授道、解惑。 而 傳道為“人” 是第一位的。
但倘若我們回想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我們會發現, 傳道 一事,在我們的教育中似乎完全是空缺的,更多情況下我們學的是如何應試、如何賺錢。 這固然教會了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但卻也使我們習慣性的忘記了成為一個 “人” 。 這是中國教育失敗的地方,也是急需改進的地方,我認為,唯有把 傳道為“人” 的教育目標放在首位,使每個人都能以 修身 為標準,繼而成為一個 “大人”,實現 大學之道 才是能拯救中國現在的道德狀況的最好方法,我并不宣揚古代的有多好,但我熱愛中國古代優秀文化,更贊成學習古代的優秀文化。
掃碼關注公眾號: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