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在漫長的歷史中,通過反復試錯,確認了自己的合理邊界?!?/b>
? ? ? ? ? ? ? ? ? ? ? ? ? ? ? ?----張宏杰
大家好,我是漫游。
今天和您分享的是《朝貢圈:傳統中國的世界秩序》,作者張宏杰。
朝貢關系是如何定義的?周邊國家為什么來中國朝貢?為什么歷史上國力最弱的明朝,朝貢國數量卻最多?為什么在朝鮮歷史中,萬歷皇帝是一位罕見的明君?日本算不算朝貢國?……
關于本書
說到朝貢,之前我對它的認知僅為古代中國的一種外交制度,“萬國來朝”極大地滿足了中華帝王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利欲望。
在《朝貢圈》揭示的朝貢世界里,現實遠非如此簡單和淺薄。中國朝貢體系是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國際秩序,朝貢貿易是古代中國與外邦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形式。朝貢不僅涉及對外關系,也影響到內政,更深刻地塑造了傳統中國對于世界的認知。
本書分為兩編。上編是主要內容,介紹了朝貢的九種類型,包括東亞(朝鮮、日本、琉球)、東南亞(越南、緬甸、泰國)、西域(帖木兒帝國、眾多“貢使”商隊),還有被創造的“外邦藩國”。下編介紹了朝鮮和日本的亞朝貢體系。
最后,作者以世界史的視角,介紹了四種古代世界存在過的國際秩序和它們的共性,以及中國朝貢體系的特性。
朝貢體系的理論基礎與共同標準
?兩個理論基礎:地理理論和儒家倫理
“華夏居土中,生物受氣正。”中國古代學者認為,中國居于大地中央,國人接受天地“正氣”,產生了高度文明,因此是天朝上國。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并不是古代中國所獨有,比如在東南亞世界的曼陀羅秩序中,各國也把自己想象為宇宙中心。
儒家政治倫理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份,古代中國將國際關系比擬為家族關系,通過朝貢體系將世界組織成一個“國際大家庭”,中國是大家長,各國是孩子。以“擬血緣原則”來處理國際關系,這在傳統世界的國際關系中是獨一無二的。
?三個共同標準:語言標準、時間標準和政治標準
如同拉丁語曾是歐洲的通用語言一樣,漢語曾是東亞文化圈的統一書面語言。不論官方還是民間,東亞國家之間的交往都使用漢語?!督鸫箬H珍洝酚涊d了1687年朝鮮人趙完璧和金大璜一次意外的安南之旅。二人搭乘的船只遭遇風暴,漂流到一個異國島嶼。雙方所說的話完全不同,但都認識漢字,可以順暢地“筆談”交流。于是,朝鮮人知道了這座異國島嶼是安南國的會安府,當地人知道了這艘船的由來,不僅施以援手,還幫助他們回到朝鮮。
除了文字,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還有共同的時間標準,即中國皇帝頒布的歷法。所謂“奉中國之正朔”,“正”指正月,“朔”指每個月的初一。頒行憲書是宗主國中國的特權,藩屬國每年要派“歷咨官”到中國領取下一年的憲書。朝鮮直到清朝還在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紀年,如“皇明崇禎紀元后百三十年”。
除了文字、歷法,朝貢圈各國還要遵循共同的政治秩序。中國皇帝是“君”,是至高無上的“天下共主”。其他國家的統治者是“臣”,最高只能稱“王”。這種等級秩序體現在行政制度的方方面面:中國首都稱“京師”,屬國首都只能稱“王城”;中國中央政府設六部,屬國不能設部,只能設六曹;中國皇帝發給屬國國王的公文是上對下的“諭旨”,屬國國王呈給中國皇帝的公文是下對上的“表文”,屬國之間的公文往來采用平行的“咨文”……
?? 兩個關鍵憑證:表文和方物
確定朝貢關系的關鍵有兩項:表文和方物(貢品)?!度胴曂ɡ分袑懙溃骸绊樦卧甓?,外國朝貢以表文、方物為憑?!?/p>
“表文”比“方物”更重要,因為它是“君臣關系”的明確表達。有時經中國皇帝批準,屬國可以不必進獻貢品,但表文不能免除。比如琉球特別重視朝貢,培養了一批文人學士,專職負責表文寫作及其他朝貢事宜。而日本從南北朝之后,實際不算是朝貢國,即使在盛唐,歷屆遣唐使也從來沒有遞交過“表文”,而且一直在暗中經營自己的朝貢圈。
與中國更看重“表文”不同,其他國家來朝貢的動力則來自“方物”。歷朝歷代,中國秉持 “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對屬國的賞賜比進貢的東西要多,除了賞賜物品,還會以遠高于市場的價格購買進貢物產。不僅如此,中國還承擔朝貢使團往來差旅、吃住接待等各種費用。因此,朝貢對于周邊國家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比如琉球,找各種理由來中國朝貢,借明朝實行海禁的機會,一度成為東亞與東南亞海域的轉口貿易中心。
貢市一體:明朝朝貢的制度“創新”
根據史書記載,漢朝的朝貢國有六十多個,盛唐時期與中國建立貢賜關系的有七十余番,元代有三十四個國家曾經遣使朝貢,清朝多的時候有十來個朝貢國,少的時候才七個。
朝貢制度在明朝達到巔峰。根據萬歷《大明會典》記錄,朝貢國數量共計112個,而《明史》中記載的數量有驚人的148個。刨除掉一些新疆境內的西域小國(現已屬于中國),明朝的朝貢國也超過一百個,可以說是空前絕后。
從漢以來,除明以外,歷朝歷代基本實行的都是“貢”“市”并行,既有朝貢貿易,也設“互市”進行普通貿易。而明朝統治者為構建朝貢圈,煞費苦心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將“貢”“市”并行變成“貢市一體”。自朱元璋開國之始,明朝禁絕了一切普通國際貿易,只允許朝貢貿易及以朝貢為前提且嚴格控制的局部互市。因此,“冒貢”現象在明朝尤為突出。
明成祖朱棣為招攬小國來明朝貢,更耗費巨資,遣使鄭和七下西洋?;蔚馁Q易制度給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厚往薄來”的政策和不惜血本的投入讓財政問題雪上加霜,明朝自開國便陷入財政困局。
萬歷皇帝兩次出兵援助朝鮮,投入四五十萬人,巨大的財力耗費掏空了明朝的家底,再也無力鎮壓女真的崛起。因此有了 “明亡于萬歷” 的說法。
朝貢體系的表里與得失
明朝打造的朝貢圈中,朝鮮是朝貢模范,琉球表面恭順實則為利,游離在外的日本既要又要,越南是兩面派,還有謀劃征服大明的帖木兒帝國……在朝貢制度的“禮儀”表象下,任何一個藩屬國都不是完全被動的,它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利用天朝的游戲規則來謀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萬國來朝”帶給明朝極大的心理滿足,但也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虧空,更引發內、外政的崩潰。而明朝所處的時間,正值全球化開始,在世界格局發展上是非常關鍵的節點。明朝不僅沒有抓住海上貿易這個風口,發揮自身產品優勢獲取巨額利潤,反而長期進行虧本的朝貢貿易。
更為重要的是,朝野上下沉浸在“萬邦來朝”的幻象中,不僅對全球化趨勢、西方崛起的國際大勢毫無認知,甚至連自己周邊國家的真實情況也沒有興趣去了解。在全球海洋貿易時代的發展大勢中,近代中國卻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朝貢體系: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國際秩序
基于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古代世界存在過四種國際秩序:西方的羅馬帝國秩序、東方的中國朝貢秩序、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秩序、東南亞世界的曼陀羅秩序。
中國朝貢體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畿服制度”?!扮堋敝柑熳又苯咏y治的王畿,“服”指外圍諸侯及部族服事天子的區域。周將商的內外服制度細化發展出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詳細規定了各服的貢期、貢品種類,并首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謂之番國”的概念。
漢武帝擊敗匈奴開通西域后,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正式確立。這一時期的朝貢體系以“冊封制度”為主。比如1784年日本九州出土的“漢委(倭)奴國王”金印,印證了《后漢書》中東漢光武帝(公元57年)賜金印給 “倭奴國”使者的記載。
從漢武帝時期算起,朝貢體系延續了兩千余年,是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國際秩序。通過朝貢制度,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不斷確認各自的位置和權力邊界,中華文明得以不斷地向外傳播。
在所有世界體系中,朝貢體系的和平特性最為突出。中外學者對歷史上各區域的戰爭情況進行過統計,相對而言,古代東亞地區在絕大多數時間里處于有序狀態,也被稱為“中華帝國治下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