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要從明朝開始說起:
我們都知道,朝鮮的國名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給的,朝鮮從建國都視明朝為宗主國,向其朝貢,稱明朝為“禮儀之邦”一直都很崇拜,可以說處處模仿明朝。即便后來明朝滅亡,朝鮮將滿洲人視為蠻夷,依舊對明朝的感情很深。明朝滅亡后,崇禎帝的年號,朝鮮王朝使用了200多年。
朝鮮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國力一直不強,明朝滅亡以后被清朝取代,迫于“上國”地位,又不得不向清朝朝貢。清朝直到乾隆時期還是很強的,在整個亞洲至少沒有敵手。
直到19世紀中后期,清朝衰落、日本崛起,韓國人的中國觀發生了巨大變化。
鴉片戰爭中中國的失敗,使朝鮮人意識到,中國正在喪失其在傳統東亞秩序中的優勢地位,不僅不是“上國”,甚至連一個“大國”也稱不上了。
在洋務運動中,中國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未進行徹底的制度改革,未獲得自救,結果不僅落后于西方諸國,也敗在了崛起后的日本手中。
在韓國人看來,中國與日本在面臨西方工業社會的沖擊時,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導致兩國在近代化過程中分道揚鑣,中國衰落,而日本崛起,東亞秩序被改寫。
這也正是為什么韓國的中學教科書會著重墨敘述中國的洋務運動,并將其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分析比較。
甲午戰爭是韓國人中國觀的一個轉折點,日本獲勝后,強制性地將韓國從以中國為中心的體系中剝離出來,并逐漸取代了中國,成為韓國所遵從的文明標桿。
在1945年至朝鮮戰爭后,中國成為地地道道的“敵國”。
1945年,美蘇分區占領朝鮮半島,冷戰大幕在東亞徐徐落下。在美國的一手扶植下,韓國于1948年建國,被納入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中國則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歷程。在長期的冷戰過程中,中國與韓國分處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互相攻擊”。
朝鮮戰爭可以被稱為“冷戰中的熱戰”。在這場慘烈的拉鋸戰中,中韓雙方曾有過交手,盡管二者相互都不是“主敵”。
冷戰中,普通韓國人所能獲得的中國相關信息是有限的,是經過“反共”的篩子嚴格篩選過的。他們對中國以“敵視”為主。
中國的“敵國”形象在韓國“深入人心”,中國人對韓國的評價也好不到哪里去。
美國在“二戰”后開始扮演韓國的“上國”角色:代表先進文明,擁有強大軍力,為韓國提供安全保護。美國的“上國”角色一直持續至今,中國的角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在1992年中韓建交后,兩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敵對關系有所緩和。
1997年金融危機后,韓國經濟緩慢復蘇,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迅猛發展,與韓國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韓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逐步加深,中國崛起開始成為韓國的熱門話題。
在兩國關系發展的大背景下,盡管韓國仍把中國視為意識形態的“異己”,但接納中國、重視中國、分享中國的經濟增長成為韓國社會中國觀的主流。
2008年,中韓兩國政府進一步將官方關系提升至“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可以說,在中韓建交后30余年的時間里,崛起的中國正在逐步找回“大國”的地位,但是與“上國”仍相去甚遠。不僅如此,韓國人對中國崛起高度警惕,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解讀為旨在“恢復歷史上的霸權”,喚起韓國人痛苦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