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早上又是在緊張急躁最后怒火沖天哭聲不斷的情況下出門送兒子上學。情緒的引爆點是快到出門的時間衣服沒穿,早餐沒吃,還悠哉悠哉地。提醒了就拋出一句“媽咪你幫我穿”。Boss我也有一堆事情要做啊,送完你回家還要做事情,就不能配合點嗎!還時不時打翻牛奶,早餐弄得到處都是。大腦蓋子完全打開了的時候我就是一頭獅子,各種吼叫,各種命令,各種蠻橫的道理……我自己也能感受到當下的心就像鐵造一樣硬,硬邦邦的能敲出聲音。
一切平靜過后我還是會給可樂道歉,我知道是自己沒有管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來承擔了這些。為了不讓這道歉成為空洞乏味的只為對兒子被折騰后的一種彌補方式,非常慶幸地除了道歉我還能帶上覺知。
某天,婆婆在吃早餐,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水杯打翻了,水灑一地。婆婆小聲說:“哎呀,打翻了”。我說:“沒關系?!边B忙去拿地拖三兩下就把水吸干整理好一切。就在那個當下我突然想起小時候的我想快點成為大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我的經歷告訴我成人的世界里好像做什么也不容易被責備,對自己的生活能有更多的主導權,這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在自己的童年有多少的“不可以,這樣做不對,這樣做不道德,這樣做不是一個好孩子……”?;氐浆F(xiàn)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如果打翻水杯的是孩子,身邊的成人大概早已責備,抱怨,厭惡或者不耐煩的態(tài)度去處理。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差異?只允許成人犯錯,不允許孩子犯錯或者不按自己設定的方向走嗎?成人已經成年習得一定的生活技能,但依然有意外打翻杯子的時候。而孩子現(xiàn)在的年齡呢?只有幾歲的孩子被要求習得與成人相等級別的生活技能?我們在生活中有沒充分提供機會和時間讓孩子去體驗和摸索這些技能?這都非常值得我去反思。
我們一直說教育孩子,要把孩子教好,做個怎樣的人。我們有沒想過我們自己是一個我們期望的人嗎?我們能做到嗎?回到上面說的可樂上學出門磨蹭的事情上,我希望孩子做事麻利,不拖延,天天準時出門。我問自己能做到嗎?嗯,我是沒能做到,那就是我只允許自己做不到,但不允許孩子做不到或者不按我的預想方向走。那么我要求兒子這樣做,這個要求就顯得非常薄弱無力甚至成為了控制兒子的手段,讓他感受到被控制,也感受到不被尊重,所以兒子總不配合出門。
覺察到這里我似乎又回到了軌道上,最有力量的教育是我能做到,讓孩子看到這樣的一個媽媽,感染他,最終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不也去糾結,他有自己的人生路。重要的是我允許發(fā)生的事情不如我所愿,并且當狀況出現(xiàn)的時候我可以及時關注自己能做生么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強扭孩子的頭向我的方向看齊。再多的理論,都不如自己成為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
今天早上起來晚了,時間緊迫,似乎又要上演一幕狗血劇情。在吆喝時間來不及的一瞬間,我停下來了。深呼吸一口氣告訴自己我現(xiàn)在感到很著急,擔心遲到,我能做些什么盡量準時出門呢?做完深呼吸后,我把早餐,衣服放在兒子能看到的地方提醒了他,就去做自己的事情。我從房間到客廳到洗手間這來來回回間看到兒子邊看著電視邊吃早餐,而且快吃好了。我整理好自己后來到他身邊,幫他穿衣服問:“你還吃嗎?”,兒子說:“要吃的?!蔽艺f:“好啊?!保ㄒ路呀泿痛┖昧耍=又艺f:“現(xiàn)在要出門了寶貝,電視是你關呢還是我關?你來決定。”,兒子說:“你關啦(自己拿起剩下的一塊雞蛋邊吃邊走到門口)”。最后順利出門到校不遲到,一路上還跟我聊放學的活動希望是游泳。
在不擾亂孩子的節(jié)奏的時候,孩子非常愿意配合,不催促能慢慢體現(xiàn)快的節(jié)奏。兒子看到我專注做自己的事情準備出門的時候,他自然也會做自己的事情準備出門,經過半年的幼兒園生活他也知道上學是有時間規(guī)定的。暫時可能節(jié)奏還是慢點,因為才三歲多的孩子,我還能把起床時間提早一點,讓他有更充裕心理和時間準備,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再多15分鐘。
對于兒子上學出門這一塊我覺察了很多次,每一次的覺察都能把自己帶往更深的感受和體驗當中,每一次的覺察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依然突顯的一塊一塊菱角。每一次的覺察過后和自己和解,對自己說:是的,我這些菱角還在,也還有點鋒利,會刺到兒子和身邊的人,但我感恩她讓我知道讓我看到,我相信我有力量把菱角慢慢磨圓滑。和解的同時也是把愛注入內心更多的時刻,流動的愛與情感將會把身心變得柔和且富有彈性。帶著這份鮮活的愛意重新起步,成長之緩慢帶來最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