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幕府以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的1603年為始,41年后清兵入關建立清朝。
幕府終于1868年的明治維新,又是42年后,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清亡。
幕府與清政府在此期間,都閉關鎖國,且加強中央集權。
于幕府,可以說是一種進步的政策,因為當時日本文化與政治制度都是還是落后的。江戶幕府為了控制各地守護大名而采取的制度,是吸取了室町幕府的教訓,控制各地大名的經濟,而且把他們控制在江戶,進而鞏固幕府統治。在這種把大批有錢有閑的人困于江戶,加上數百年以來日本貴族的文化傳統,很多近代日本文化象征在此成熟,如茶道、花道、藝伎、浮世繪等等。同時,由于和平時期延續很長,已經幾百年形成的武士階級幾乎無事可干,為了穩定這一不穩定的階級,武士道應運而生。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江戶幕府及明治時期的刻意包裝,武士道到二戰時期能過發展成一種刻意代表日本的哲學象征。
反觀中國,清朝的統治實際上是一種倒退。無論是在明朝制度的基礎上的集權的繼續強化,還是同樣類似于日本的一群有錢有閑階級的文化作用,都是一種倒退。清朝的統治者的實際是一種部族政策,中國自周后封建制度廢除后,基本是沒有階級的社會。平民可以通過努力進而為仕,有孝廉、有科舉等制度延綿兩千年做支持。而元以降,兩個落后的部族入主中國,中間間之的由沒有文化的草根建立的明朝,致使中華文明一步步倒退,只是由于老底太厚,才不至于一下子崩塌。及至清末,歐洲及日本入侵,才使中華民族到了滅亡邊緣。
這里要重點說一下,同樣是200多年的有錢有閑階級的文化進展,日本人是幾百年積累的貴族文化基礎上繼續向極致推進。而中國的有錢有閑階級是剛進關的八旗子弟,所以他們研究的是遛鳥斗蛐蛐放鴿子,和后來民初天橋那些耍大石旗幡之類的。這是因為滿族本身的沒文化,同時除了極少數,更多的是蔑視漢族文化而造成的。可笑的是,到今天,居然人民還不自覺覺得斗蛐蛐什么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