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說王維”之——《輞川集》與《輞川圖》

? ? 唐天寶三載(744),王維從已故詩人宋之問的后人手里,買下其位于藍田輞川的“藍田山莊”,將其打造成為“輞川別業”。

????王維在此“半官半隱”約十六年,將純粹、精致、禪意、詩情的生活,幻化成為令人膜拜的“傳奇”,其成就之“濃墨重彩”,在中國文學史、美術史,甚至是園林建筑史中,都堪稱“華章”。


? ? ?接手“藍田山莊”后,王維以畫家和“園藝師”的眼光,匠心獨運,親自畫圖紙,按照隨物賦形、就地取材的原則,把宋之問原來的景點進行了改造,增設了一些景觀,終究成為“集大成”的輞川別業。

????孟城坳南端,地勢較高,且十分幽靜。王維在這里建了一個“草堂精舍”。

????購置輞川別業,王維的“發心”是“孝敬母親”。按照僧俗生活特性,設計了房間,還專門設置了大佛堂,供母親崔氏焚香誦經念佛。

????王維不計成本,雇來一些能工巧匠“按圖施工”。經過幾個月的修葺和整理,“輞川別業”初具規模。

????王維和二弟王縉,把母親崔氏接來,住進“草堂精舍”。

????王維自己住在孟城口。

????鐵桿“維迷”裴迪,和朋友崔興宗,也把終南山的房屋賣掉,把家安置在輞川,與王維做鄰居,始終跟隨。


? ? “輞川別業”的打造,絕非一日之功。這些“后話”,且容我適時慢慢再聊。

????滄海桑田,千年彈指一揮間。

????“輞川別業”今已湮沒,遺址區域內,只剩下王維當年親手種植的一株銀杏樹,千年過后,卻依舊枝繁葉茂。

????“輞川別業”到底是啥樣?

????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有一幅書法《摩詰輞川圖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里面講了件趣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善詩賦策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尤工詞,為北宋婉約派重要作家。

????據說,秦觀在汝南時患病,一直臥床不起。

????好友高符仲聞訊前去探病,看見秦觀病殃殃的,就說:我這里有一幅畫,興許你看完,病就好了。

? ? 書童把畫拿到病榻邊。秦觀這一看不得了......病果然就好了。

????奇跡發生后,秦觀是這樣的描述的:

????“今何幸復睹是圖。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當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雪中。覺惠連所賦。猶未盡山林景耳。吁。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觀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視也。”

????秦觀所看的畫,就是王維的《輞川圖》。


? ? 王維的《輞川圖》,被后世譽為:“勝冠秦雍,極天下園林之勝。”

????據說,北京頤和園后山的景點“看云起時”,就是引用王維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意境。因此,“中國園林應該說是‘文人園’,其主導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說士大夫思想,因為士大夫也屬于文人”。(陳從周《園林清議》)

????當代學者研究認為:“輞川別業”,開我國“詩畫園林”的先河,其對我國古典園林的影響無與倫比。

????明朝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把王維尊為“南宗山水畫”鼻祖,“摩詰所謂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

????人們普遍認為“王維堪稱大詩人”。其實,王維自己,似乎更喜歡“畫家”的名號,笑稱“當代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世人知。”(《偶然作六首六》)

????王維的詩壇地位且不言,但是,說他是“畫家中詩寫得最好的”,絕非虛言。


? ? 草木作鄰,清風為伴,邀月而行,可品“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禪意,可賦“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幽情,這便是王維展現給我們的“詩意生活”。

????除了畫,王維通過《輞川集》,也給我們展現了美輪美奐的“輞川別業”。

????《輞川集》,是王維輞川山水詩的集成,共二十首。同時,該詩集收錄有裴迪詩作二十首。

????在《輞川集》序里,王維深情地寫道:余別業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云爾。

????這就是傳說中的“輞川二十景”。


? ? 有資料表明,“輞川別業”至北宋時期,逐漸蕭條。

????清道光十七年(1837),藍田縣令胡元煐,在《重修輞川志》“名勝卷之二”中,這樣描述:排在前二十位的輞川地名和景點,近乎一半不是“今廢”“今無存”,便是時過境遷,“無從考知”了。

????因此,要想一覽“輞川別業”景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寄托于王維的《輞川圖》與《輞川集》了。


? ? 后世學者煞費苦心,根據《輞川集》中所賦絕句,對照后人所摹的《輞川圖》,終于復原了“輞川別業”景觀。

????大致描述如下:

????從山口進,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岡叫“華子崗”。


? ? 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因而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王維)”和“落日松風起(裴迪)”句。


? ? 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于是有“新家孟城口(王維)”和“結廬古城下(裴迪)”句。


? ? 越過山岡,到了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王維)”,大概是山野茅廬。


? ? 館后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里“一徑通山路(裴迪)”,沿溪而筑,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復深(裴迪)”句,狀其景色。


? ?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這里景致幽深,裴迪有感而發“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 ? 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沜”,大概因山岡多山茱萸,王維故以“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而題名。


? ? 翻過茱萸沜,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王維)”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裴迪)”。


? ?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


? ? “鹿柴”山岡下為“北垞”,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垞下,結宇臨欹湖(裴迪)”。北的垞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里到南垞、竹里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王維)”。


? ? 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裴迪)”。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維)”。


? ? 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王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 ? 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王維詩云“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裴迪和曰“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


? ? “柳浪”往下,是水流湍急的“欒家瀨”,王維感嘆“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裴迪也賦詩“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詩文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妙極!


? ? 離水南行復入山,有泉名“金屑泉”。在王維的詩意啟發下,裴迪觸景生情,感嘆“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


? ? 山下谷地就是南垞,從南垞尋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灘”,王維詩曰“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裴迪和曰“跂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


? ? 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館”,人們得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


? ? 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綿延二十景,一路走啦,確實驚嘆。

????逛累了,我們索性歇息一下,回頭再聊。


? ? ? ? ?(未完待續)

(文中配圖,除署名外,來自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系作者刪除)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