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社老官大叔精選的社群干貨】
來源:劉潤
樊登讀書會是中國最大的付費閱讀俱樂部。短短3年多時間,就發展了120多萬注冊會員,有300多家城市分會和近10家海外分會。2016年產值過億元,預計2017年將翻番。它的增長背后有哪些秘訣?
樊登讀書會是中國最大的付費閱讀俱樂部。有感于中國人不愿意讀書的可悲現實,2013年末,央視前主持人樊登開始做讀書會,用視頻、音頻、圖文等多種形式,每周在樊登讀書會App上給會員解讀1本書,以帶動大家每年讀50本書。
短短3年多時間,樊登讀書會就發展了120多萬注冊會員,在全國發展了300多家城市分會和近10家海外分會。2016年,樊登讀書會實現產值過億元,預計2017年將翻番。
樊登把類似樊登讀書會這樣指數型增長的組織稱為指數型組織,并認為廣大傳統企業也能轉型為指數型組織。
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產品
知識供應可以分為兩種形態。
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叫作服務,比如講師給機構講課、律師提供咨詢服務、美發師理發、廚師做飯,都需要占用大量時間;
邊際交付時間為零或接近于零的叫做產品,比如網絡培訓。
過去,知識都是以服務形式來提供,擴張性很小,不可能實現指數型增長,所以過去靠知識賺大錢的人很少。
樊登信仰指數型增長,把知識傳播由服務做成了產品。他每年以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形式解讀50本好書,不論是給10個人聽還是給1,000個人聽,他花的時間是一樣的,邊際交付時間為零,所以他提供的是知識類產品。
比如,樊登看《未來簡史》就是在北京飛三亞、三亞飛上海、上海飛北京的3次旅途中看完的。錄制視頻節目前他會畫一下思維導圖,然后最多1個小時就錄完節目,時間成本很低,但可以與上百萬人分享。
再比如,樊登給羅輯思維做視頻節目,花42分鐘就錄完了《聯盟》這本書,這期節目短短1個月就給讀書會帶來2萬新增付費會員,700多萬元的收入,這就是知識產品化之后的指數型增長。
實現指數型增長的基礎是,能夠把50本書講到遠遠超過“好”這個標準。
比如,迪士尼的電影如果觀眾看完了說還行,那就沒有后面的生意可做。迪士尼必須要讓觀眾看完后說很感動,感動到這個電影周邊的衍生產品都會買,這樣它才能發展。
同屬內容產業,樊登讀書會的邏輯是一樣的——必須創造出讓人感動的產品。
樊登能把讀書這個知識產品做好,有賴于三方面的積累。
首先是大專辯論會的訓練。
1999年,西安交大團隊獲得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冠軍,這是國際大專辯論賽史上公認最強的一支隊伍,樊登是隊里的一辯,路一鳴是隊里的三辯。樊登說:“辯論賽能讓人說話變得簡潔有邏輯,而且張口就得說,到點就得停,這是非常有益的訓練。”
其次是崔永元給了他幽默感方面的訓練。
樊登在央視時,崔永元是他的老師,教他主持節目。有人說樊登講書比別人好玩,那是崔永元訓練出來的。
第三就是做講師的多年講課經驗。
樊登在北師大讀了傳媒學的博士,之后在北京交通大學當老師,創辦讀書會的時候他依然是北交大的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得有用”,所以樊登跟羅振宇喜歡的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羅振宇喜歡講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樊登所講的東西就是要解決問題,主要是解決有普遍需求的事業、家庭、心靈三方面的問題。
樊登經常比喻自己講的東西是生活中的鹽。樊登說,大量的家庭會非常痛苦地跟孩子作戰,很多人聽完親子教育的書籍之后才意識到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會叛逆,為什么自己和孩子不能很好地溝通。
很多問題書中都有答案,只是你不讀書你就不知道,而我講出來給你聽,你就會很快發現問題在哪里,如何解決。
還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心靈很強大,但是一遇到事就心慌意亂,所以樊登講了一本《正念的奇跡》。有一位企業家會員聽這本書聽了一百多遍,把自己的抑郁癥給治好了,能夠保持正念地去做事情去吃飯去睡覺了,而那本書也因為樊登的推薦而大賣。
因此,用超預期的標準化產品抓住這些有影響力的會員,把會員口碑做好,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樊登讀書會指數型增長的基礎。
線下分銷的邏輯
樊登認為,用互聯網思維做免費產品,然后靠廣告掙錢,這個模式的前期投入太大。既然能夠提供好的產品,能夠給別人解決問題,為什么不能收費?
他跟BBC的人聊,BBC說他們的有線電視收費這一塊早就超過了廣告,這對樊登的啟發是非常大的,人家有線電視都能收費,讀書會為什么不行?所以,內容收費是樊登首先想要堅持的東西。
其次,樊登做的是線上產品,但他不選擇在網上賣東西。雖然放在網上就有人買,交易成本低,但說服力、推動力不夠,所以樊登讀書會采用線下分銷的邏輯來銷售邊際成本為零的東西。
樊登讀書會的管理邏輯很像傳統企業,從中央一直管到縣。為什么一定要走線下分銷?樊登的邏輯是:“寶潔一直做到縣級的代理商,管得好好的,歐萊雅也管得好好的,傳統企業能管的樊登讀書會也能管。”
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的線下是自組織,自組織意味著什么?哪怕在一個城市有幾萬會員,經常參加線下活動的可能就幾百人,就是少數鐵桿粉絲在一塊玩一下,組織里沒有人為這事負責。
所以,樊登讀書會在一開始發展線下渠道的時候就收錢。敢收錢的前提是能分錢,樊登把會員費定為365元,這樣他就有足夠的利潤空間跟代理商來分享,每個分會都有獨立法人在經營。
省分會以一個大城市為基礎。想要簽約做省分會,先做一個市,這個市運營好了才能做省分會,所以它們最大的利潤空間來自這個市。現在市級以上的讀書分會基本都能贏利,省級分會的利潤都過了百萬元。
樊登怎么會想到這套分銷邏輯?因為他有很多朋友在寶潔、歐萊雅,他自己還給IBM等公司上課,講領導力課程和營銷課程等,對商業邏輯有很深的理解。
樊登創業用的邏輯都是自己給別人上課的邏輯,他認為這套經銷商管理模式其實并沒有過時,讀書會就得有這么多人在真實地推動閱讀這件事情。
樊登讀書會是一個需要深度體驗的產品,指望人們花365元主動去下載App加入讀書會,這個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身邊有個朋友跟他說一句“這個App真的好,對我很有用”,那他很可能會花365元入會。
省級分會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保證會員滿意,辦法是組織線下活動。一開始讀書會品牌沒有認知度,活動就只能是聽樊登講書。
樊登如果只是講到讓會員滿意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最多是不退會,必須得講到觸及靈魂,會員們真心覺得有啟發、有感觸,甚至感動,才會主動說:“我是樊登讀書會推廣大使,我要幫樊老師去推廣讀書會。”
樊登讀書會的代理商除了城市分會,還有行業分會。2016年最成功的行業分會是一個講師分會。在北京做認證培訓的王琳、劉春雷夫婦有很多講師學生。
他們做了樊登讀書會的講師分會,把認識的老師都發展成讀書會的推廣老師,2個月發展了4,500個會員。而且這些會員都有一個二維碼,老師常常邀請學員加入分會,學員只要掃他的二維碼就成為會員了。
樊登讀書會還有做櫥柜的分會。做櫥柜的做什么讀書分會?因為櫥柜閑著也是閑著,順便放點錄像,讓那些不買櫥柜的人最起碼買個讀書會的會員資格。這樣一個月下來,全國的櫥柜銷售網點也發展出一千多個收費會員。
除了學習寶潔發展代理商,樊登讀書會還學習了優步的分銷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推廣二維碼。每個會員都有自己的二維碼,分享出去的人得優惠,他的朋友也得優惠。
在樊登讀書會App發展的第一階段,最關鍵的任務是盡快做出推廣大使的二維碼。
二維碼推廣模式經歷過一段摸索期。在剛開始的階段,讀書會的老付費會員如果通過二維碼發展了一個新會員,就可以分得50元。
后來發現給50元大家的動力反而低,很多人不愿意要這個錢,因為要了這個錢以后,他們的朋友再發展新會員也會知道這樣做是有錢拿的,朋友會怎么想他們。
讀書會的會員并不是做微商的那些人,他們都是中產階級及以上的人群,這些人一看有錢拿就都不愿意推介了。后來樊登讀書會轉變為給會員積分,跟航空公司一樣,發展一個新會員就給600積分,攢夠3,600積分,第二年的365元年費就不用交了。
二維碼體系成熟以后,會員發展得特別快,指數型增長的感覺就逐漸出來了。收費會員從1萬人到5萬人、10萬人、20萬人、30萬人??指數型增長的重要原因是,企業里有一個人聽就會蔓延開來,影響一片人。
樊登發現,當他把權利賦予每個分會、每個會員時,他們每個人所迸發的潛力不比自己差。
有個分會印了體驗二維碼在大街上派發,發現這樣隨機派發的體驗二維碼的付費轉化率能達到10%。樊登認為,這個轉化率非常棒,于是讀書會分會就在全國派發了很多體驗二維碼。
讀書會還做了一個活動,如果會員把一個不要錢的體驗二維碼發到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圈里只要有2個人體驗,就給會員本人延長7天會期,這樣的話如果有100多人體驗,他就兩年都不用交錢,這對于所有用戶都挺有吸引力。
別的App要增加一個注冊用戶,成本大概在幾十元左右,樊登用這樣的方法增加了60萬注冊用戶,只用了1個月的時間,而且沒有增加直接成本,只是給老會員增加了會期。
這些新增的注冊用戶大多會利用7天免費體驗的時間聽十幾本書,然后不少人決定成為收費會員,入會高峰開始出現。因此,營銷就是不斷做實驗,不斷做探索。
指數型增長首先來自意義
除了利潤共享的分銷體系,讀書會指數型增長更重要的動力來自意義。
2013年樊登給西安交大的EMBA班講課,學員們請他推薦書,他開了書單后,發現學員們買了書卻沒怎么看。
樊登問他們為什么不看。他們要么說看不懂,“樊老師你說那本書簡單,我怎么覺得那么難”;要么說“太忙了,沒時間看啊”;還有人說“上了一點年紀,一看書就犯困”。
樊登經常跟別人開玩笑說自己發的是國難財——傳統的教育體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被摧毀了,很多人上完大學以后會覺得很開心,終于可以不讀書了。樊登說:“希望中國的教育再好一點,到時候樊登讀書會就可以消失了。”
樊登讀書會的成立,源于一個初衷:樊登覺得咱們中國人不喜歡讀書挺可悲的,他想幫助大家。各地的樊登讀書會都很好地貫徹了這個初衷,它們特別喜歡做公益事業,比如農民工入會不要錢,免費送。
樊登讀書會跟農民工的公益機構合作,有多少個農民工,讀書會就發多少個會員資格。“就是想讓農民工多聽聽,這么多留守兒童問題,這么多家庭教育問題,萬一能對他們有點好處呢?”
殘疾人入會同樣免費。
中小學老師可以享受100天免費會期(普通人是7天),因為樊登覺得老師太重要了,“一個老師變好了,可能會影響到班里每個孩子的一生”。送給老師100天免費會期,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喜歡讀書。樊登讀書會計劃捐贈100所愛心圖書室,目前已經完成近30所鄉村小學的愛心捐贈。
為什么要做這些事?因為樊登讀書會的愿景是,希望通過讀書帶動整個中國的變化,讓3億中國人能夠每年一起讀50本書,那樣國家肯定會更好。
樊登把這個愿景跟所有人分享,各地的代理商就覺得特別有意義。他們把幾千萬或上億人劃到自己的范圍,然后說我們得幫助其中十分之一的人養成讀書的習慣。
做這么多的公益事業讓讀書會所有參與者都能感受到意義。樊登認為意義是驅動指數型組織最重要的動力。
樊登讀書會的公司團隊由40多個年輕人組成,其中負責談分會的小伙子2016年剛拿到本科畢業證,已經幫公司談成功100多個分會了。
樊登相信年輕人的潛力,相信團隊是可以激勵的,所以他給這些年輕人足夠的空間,允許他們試錯,激發他們的潛能。公司從來不提倡加班,沒有出臺激勵政策,但是這幫年輕人經常加班到晚上不回家,因為覺得做這件事特有意義。
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公司成員做任何事都談錢真的傷感情,還會讓很多人覺得沒干勁。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金錢不能買什么》一書中講到,金錢激勵的第一個問題是衰減,第二個是腐蝕,金錢會腐蝕事情本身的意義。
所以,樊登讀書會從不以金錢去激勵員工做什么不做什么,樊登并非舍不得分享,所有人的努力會以年終獎的形式回饋給大家。
樊登讀書會的團隊還包括了200多家各地的代理商,數量雖多但同樣好管理。
樊登認為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各地的團隊成員會聽他講的每本書,甚至聽好幾遍,這樣潛移默化地把大家的價值觀統一了,把組織里的人變成了更高效的人、更會自我管理的人、更會溝通的人,管理成本就大幅下降。
如果價值觀不統一,就只能靠威脅利誘,靠管理的方法來解決。
樊登在講領導力的時候,提出“管理幾乎已經無效,因為傳統管理的核心驅動力是怕——老板得讓員工對你有所忌憚,他才會聽你的——但是現在員工根本不需要怕老板,他出去開網店、開滴滴都能賺錢”。所以,企業必須給員工愿景,必須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讓團隊成員有共同的價值觀。
做指數型組織的幾個建議
樊登認為,亞馬遜是典型的指數型組織,它做的就是信息,用網絡爬蟲在網上找各處的信息,然后時時變動價格,賣給用戶又便宜又好的東西。亞馬遜案例表明,所有傳統行業都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不轉成指數型組織,就會被指數型組織統治。
樊登認為:“不管傳統企業是做什么的,都一定有機會把產品或服務做成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
以餐飲業為例,麥當勞做餐飲,把主要的產品做成杠桿資產,讓加盟商投資,邊際成本就變成零。海底撈或小肥羊向指數型組織發展時,最重要的就是做標準化的火鍋底料——靠這種容易復制、容易量產、容易使用外部杠桿的資產做加盟連鎖,這是指數型組織的一大特點。
再以金融業為例,保險公司為什么比銀行賺錢?銀行現在日子越來越難過了,大量銀行壞賬率很高,因為銀行都是自己的資產,都是自己的員工,而保險公司全是外部的員工。保險公司想做到一千萬的員工都可以,滴滴打車也是如此,這是指數型組織的另一個特點。
如果創業者想實現指數型增長,樊登建議去做中產階級的生意,就像迪士尼那樣,《白雪公主》這部戲早就拍完了,但是到現在還在給迪士尼創造收益。
可見,即使不做平臺,也可以做出邊際成本很低、指數型增長的產品。做平臺是特別難的一條路,要做好吃苦的準備,要大量融資,大量燒錢,因為只要你敢賺錢,低端用戶就走了,淘寶、京東才能做這種事。
樊登也給大企業轉型為指數型組織提了兩條建議。
一是大企業千萬不要把發展指數型組織這件事放到臺面上來說,因為一旦企業大張旗鼓地說要發展指數型組織,要開發一個全新產品,就一定會被自己過去的業務絞殺掉。
就像新東方永遠做不好網校一樣,因為只要網校一做好,線下業務就受影響,內部阻力由此產生。指數型組織一定是在邊緣誕生的,組織幾十個人默默地開展,一旦實驗成功,公司靠這個產品或服務就夠了。
二是很多企業家最沒有想明白的一點是,轉型得有一個宏大的變革目標,否則指數型組織建立不起來。絕對不能把這個目標定為要成為世界五百強之類的,沒有人會為一個公司工作,人們都是為這個社會工作。
像優步、Facebook、谷歌這樣的公司,它們的目的都是:我們要為這個社會做出什么樣的貢獻。硅谷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宏大的愿景,再小的公司都可以有宏大的愿景。
因此,樊登讀書會提出要影響3億中國人讀書,有了這個愿景之后,最大的好處是外部資源會主動幫它,那么多企業家愿意幫樊登讀書會推廣,因為他們覺得讓周圍人讀書是有意義的。
另外,有了這個目標以后,團隊內部矛盾會化解,大家會一致對外。
比如說,樊登要做行業分會,有城市分會反對,說這會讓城市分會受影響,樊登說咱們的目標是要影響3億人讀書,憑城市分會現在這個發展速度可以嗎?這樣的邏輯大家都能接受,能夠實現一致對外,這就是企業愿景的作用。
中國人創業一般不講意義,很多人創業都是因為“做這事能掙錢,我看誰誰誰就掙錢了”。這樣創業的結果是,一掙到錢就沒勁了,要是沒掙到錢,就更加沒勁。只有真正把愿景這件事想明白了,企業才有可能轉型為指數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