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人民的名義》熱播以來,收視率不斷飆升。以至于日常打招呼,口頭禪都變成了“你追到第幾集了?”
如今,電視劇早已收官,但是熱度仍絲毫不減。除了對劇情的討論,大家都開始試圖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
作為一個基本上不看劇的人,小K也妥協在了身邊朋友的安利潮中。追完回頭再看,印象最深的是兩個人——育良書記的結發妻子(后離異)吳慧芬和紅顏知己高小鳳。
劇中兩人沒有對手戲,卻是隱形的對手,他們的戰爭起于高玉良。
兩個人
無論人前人后,高玉良都稱呼吳惠芬為“吳老師”。
吳老師是漢東大學的歷史老師,是研究“明史”的專家。吳老師剛出場時,精致的妝容、清晰的思維、職業范兒的穿搭,給人感覺是知書達理的獨立女性。但是,原諒神經大條的小K沒有意識到吳老師和高玉良是一對夫妻CP,反而以為吳老師是來家里討論事情的智囊團成員。隨著劇情的發展,越來越覺得這兩個人不像兩口子。
直到某一集中,吳老師和高玉良談話提到了小高,再無平時的云淡風輕,也印證了兩人之間另有隱情。
吳老師口中的小高是高小鳳。高小鳳是被杜伯仲從山里帶出來的漁家女,山水集團總裁高小琴的雙胞胎妹妹。在高小琴的刻意保護下,高小鳳免遭趙瑞龍和杜伯仲的毒手,依然保留了最原始的質樸。
后來,高小鳳被趙瑞龍看中,選作攻陷高育良的秘密武器。趙瑞龍得知高育良喜歡明史,以《萬歷十五年》為切入點,為高小鳳惡補了明史。高小鳳以酒店服務員的身份成功引起了高育良的注意。最終,高育良淪陷在高小鳳美色、人格美化的雙重攻勢下。
兩部書
兩個人恰似兩部書。
吳老師是《明史》,高小鳳是《萬歷十五年》。
《明史》是正史,歷經六十多年的編纂才最終定稿,在史學界擁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和其他所有的史書一樣,《明史》中堆砌了大量的史實史料,又是文言文寫作,需要比較深厚的古文功底,不是一般人能讀得來的。
經過歲月沉淀的吳老師就是這樣的一部巨著,滿滿的都是內容:高育良要保祁同偉,她認為應該跟侯亮平站在一起,極力勸阻;侯亮平上門問罪,她幫忙打掩護;高育良仕途受阻,她置辦“靠山石”……她是一個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女神,卻為了高育良降下凡塵。第36集中,吳老師問高育良,那個小高到底哪里好?這一刻,吳老師放下了所有的驕傲,只是一個值得可憐的女人。
《萬歷十五年》的優勢在于起點低、認可度高。書中所講的東西大有深意,同時又非常有趣味性,能夠吸引普通人讀進去。黃仁宇先生又在書中貫徹其“大歷史觀”的理論,雖然名為《萬歷十五年》,實際上卻從哲學、經濟、制度等方面講述了幾乎整個明朝的歷史,是一本濃縮的明簡史。
高小鳳本是漁家女,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只能選擇進行美人訓練后偽裝成服務員接近高育良。她想要掌握自己今后的命運,也只能選擇接近高育良。
個人在讀史中的主觀因素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無法避免讀書中的主觀作用。
同樣的明史,不同的人能讀出不一樣的內容。
高育良讀出為人處世的哲學,應用在官場中,官運亨通,提拔速度遠超政績突出的李達康。
吳老師讀出明朝的滅亡癥結在于制度的缺失,因而可以更高層次的看問題、分析問題并且向高育良指出問題,也塑造了一個睿智和賢內助的形象。由此看,她的明史造詣遠高于高育良。然而結合我國的現狀,夫妻之間女方更聰明不見得是什么好事。兩人的眼界不同造成的價值觀不同也是雙方破裂的最終原因。
高小鳳帶著目的讀,只需要記住,迎合高育良。
所以,有時候你從一本書中讀到一段歷史特別有意思,拿來正史一查,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讀明史的高育良
高育良是一個學者型官員,有著知識分子局限性和驕傲。
作為一個張口明史,閉口靖康恥的高級知識分子,高育良的局限性在于他雖然認真研究明史,卻走錯了方向。高育良在意的是明朝文官的抱團腐敗,并深得其中的精髓。看過劇的估計都會對高育良在漢東省常委會上的辯證法有深刻的印象,如此詭辯正是其在利益的驅使下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產物,招人厭煩。
他的驕傲在于渴望別人認可自己對明史的見解。遺憾的是,他的觀點和見解與家里的明史專家吳慧芬并不相同。兩人可能還因此發生激烈的辯論或者搏擊,試圖說服對方,但是都沒有成功。
于是,在讀了半輩子“《明史》”之后,高育良決定去讀另一本“《萬歷十五年》”。這本出現的恰到好處的“《萬歷十五年》”就是高小鳳。
高育良在高小鳳這里得到了別處得不到的認同、尊重甚至是言聽計從。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柔軟的地方,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個所謂的美人關自帶的恐怕不只是美貌一種屬性。高育良堅稱,他和高小鳳之間是愛情,我相信。
我有一部《明史》,束之高閣,偶爾查閱。
我有一本《萬歷》,放在床頭,時而翻閱。
女人如書,有些書一輩子也讀不厭。
最后,推薦《萬歷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女人如書,多讀兩本書,就相當于多娶了倆媳婦兒啊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