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早期秦國的困境
公元前306年,魏冉幫助自己的姐姐,擁立了自己的外甥秦昭襄王即位。此后,魏冉受封大將軍,掌握秦國的軍隊。此時,魏冉尚未能夠成為秦國政壇上的大鱷。那我們看看是什么原因將魏冉一步步推向秦國權力頂峰的呢?
當時,戰(zhàn)國的形式比較混亂,秦國的剛一穩(wěn)定,內政上也是一個亂字。當時秦國內部,甘茂與向壽不和。向壽是秦宣太后的娘家人,又與秦昭襄王自幼交好,可以說是根正苗紅。而甘茂是秦武王提拔的干部,與當時的秦王和宣太后沒有太多交集,所以甘茂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攻魏的時候逃亡齊國。
此時秦國朝堂上僅有樗里子執(zhí)掌朝政。樗里子這個人是一個老江湖,他是秦惠文王的弟弟,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展示了過人的智謀,秦人諺語:“力則任鄙,智則樗里。”在秦國發(fā)生群公子爭位的過程中,樗里子未曾表明立場,反而保住了其地位和所謂的名節(jié)。在秦昭襄王即位以后,雖然樗里子仍為國相,威望更高,但是他的疑慮卻越來越重。這一點,在公元前306年,在其率領的攻打蒲城的戰(zhàn)役中體現(xiàn)的十分明確。這場戰(zhàn)役當中,樗里子一是沒盡全力,二是感受到了新王對其的不信任。至此之后,樗里子再無表演。而此時,另一位水平有限的向壽在楚國的支持下登上了相位。楚國支持向壽,不是因為向壽水平高。因為楚懷王本來想送感甘茂回國任相。但是考慮到甘茂文武兼?zhèn)洌厍貒粫o楚國帶來威脅,所以為了削弱秦國,他們最終選擇力推能力一般的向壽做秦相。
此時,秦國的國際外交是親楚。齊國于公元前302年聯(lián)合韓魏攻楚,秦國幫了楚國一把。秦楚聯(lián)盟,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戰(zhàn)國合縱抗秦的局面,從而為秦國創(chuàng)造了一個比較好的國際局面。但不知何原因,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太子橫殺秦國大夫。殺人后,太子橫潛逃回國。估計就是楚太子橫紈绔子弟的做派挑戰(zhàn)了秦國人的自尊底線。秦國最后選擇以此為借口,聯(lián)合齊國、韓國、魏國對楚國連續(xù)進兵。
秦、齊、韓、魏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有著各自的目的。秦國為報楚太子殺人之仇,這可能僅僅是官面上的理由,實際秦國此時發(fā)現(xiàn)楚國是個外強中干的家伙,可以放開手腳占便宜了。而齊國并無意攻楚,因為齊楚被韓魏宋魯?shù)葒魯啵蛳鲁恋兀R國也只能干看著,把打下的大片土地當禮物送給秦,韓,魏。這種受累不討好的事,齊國為何要干呢?一是齊國要通過屢次用兵,樹立國威,為攻取其眼中肥肉宋國做準備,只有在軍事上秀出健壯的肌肉,才能在自己在對宋國用兵的時候,其他國家不敢造次。二是孟嘗君的攛掇。孟嘗君一直對楚國叛齊聯(lián)秦的事情耿耿于懷,他一直要找機會教訓一下楚國。三是孟嘗君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借用兵抬高自己的身價和名望。這是所有權臣共同的特點。韓國和魏國的目的是什么呢?韓魏連年被秦國攻伐,失地頗多,此時攻楚,也只是想在楚國身上撈點好處,彌補自己的損失。
此時,各國都有自己的謀略,但是似乎齊國更勝一籌。攻楚,實際上挑撥了秦楚之間的關系,秦楚不和,對齊國爭霸是一件大好事。而對楚國而言,秦國老翻臉不認人,只能另找盟友。此時可與秦國對抗的只有齊國,以后要與齊國交好。而韓魏被秦國多年欺負,看到齊國那么強,這跟大腿也是可以抱的,于是心理上的天平也傾向齊國。而秦國雖然在此次攻伐當中擴土略地,但是卻打掉了信義和威視。此時,秦國很強大,但是還沒有強大到傲世群雄的地步,將自己的盟友推給齊國,對秦國不是一件好事。
在秦國第三次攻楚的時候,孟嘗君入秦為相。本來這是一個秦齊聯(lián)合的很好局面的開始。但是來自于秦國貴族和趙國勢力的影響,使秦國錯過了這次機會。對秦國來說,使用他國人才來富強秦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比如百里奚,蹇叔,公孫鞅,張儀等人,正是這些外國人的努力,使秦國逐漸走上了強國路線。作為秦國的新一代王,秦昭襄王也會希望走同樣的道路。同時,他也想通過引進外來人才,施恩于這他們,打造屬于自己的班底,從而避免自己的母親以及舅舅還有眾弟兄對其王位造成沖擊。這是一個擁有政治野心的人物的正常心理和做法。
但是,秦國既得利益者們是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孟嘗君在秦國角逐權利,直接會損害他們的地位。孟嘗君的三千食客又是巨大人才儲備庫,這似乎讓秦國貴族們看不到未來提拔親信的希望。所以,這個人是不能留的。秦國內部會形成一股強烈的倒孟勢力。國際上呢,趙國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秦齊連橫。這兩個國家只要不敵對,那秦國接下來肯定就要對三晉下手。而此時趙武靈王的改革已經取得成果,接下來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去收拾中山國和東胡。而無論是齊國還是秦國攻趙,趙武靈王的偉業(yè)都會化為泡影。從趙國的角度,堅決不能讓齊國和秦國交好,要盡一切力量使這兩個國家交惡。所以在孟嘗君事秦之后,趙國發(fā)動一切能量,包括在秦國安插樓緩等趙國間諜,四處活動,稱孟嘗君在秦國為相,只會在乎齊國利益。
有這些人天天在秦國廟堂嘀咕來嘀咕去,你不想聽都不行。就算你秦王不當回事,可是宣太后會不會當真呢?這些風言風語終于左右了秦國政治動向,他們最終選擇罷免孟嘗君并準備殺了他以絕后患。孟嘗君用計后,勉強脫險。秦國此時又和趙國交好,拜趙國樓緩為秦相。孟嘗君回國后拜齊相,并合縱韓、魏等國攻到秦國函谷關。秦國在軍事上從未受到過如此威脅,宣太后和秦王分寸大亂。此時,秦國與趙國交好并未為秦國應對本次危機帶來好處,趙國站在一邊看笑話,而秦相樓緩也是采取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最后,秦王只得割讓城池以換取和平。這是秦國多年以來頭次遭受軍事上的重大威脅,也是少有的割地求和,這次事件,不得不引起秦國執(zhí)政集團的重視以及反思。
首先,秦國在外交上過于短視,將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局面。秦昭襄王即位后,秦國先是攻伐韓魏,拉攏完楚國又打壓楚國,又與齊國結怨,雖然考慮了與趙國交好,但是秦昭襄王早期秦國的政治手腕是敵不過趙武靈王這個老狐貍的。這一段時間,秦國對各國的戰(zhàn)略方式基本上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最后還是被趙國給耍了。秦國需要形成一個較為長遠的戰(zhàn)略破解所面臨的困難局面,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連橫手手段,削弱多國部隊的力量。
第二,秦昭襄王早期,秦國在用人上也出現(xiàn)了問題。先是逼走能力頗強的甘茂,任用較為平庸的向壽為相。向壽是秦王和宣太后的親戚,向壽為相,有點任人唯親的嫌疑。樗里子死后, 魏冉短暫為相,后又請孟嘗君為相,孟嘗君出逃,任趙人樓緩為相。這個時期可見剛剛親政的秦王還是對自己的舅舅有點擔心的,他不想讓魏冉對自己的軍權造成威脅,于是想利用國外的人才,打造自己的班底。但是當時各國派重臣來秦國為相不是為了幫助秦國,明說就是來做間諜的。其實孟嘗君被逼走,對秦國來說不是件壞事,我們通過后來孟嘗君一些列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就是一個權臣,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重要的權臣。他若在秦國掌權,還不知會惹出多大的簍子來呢。秦王想學自己的父輩、祖輩任用他國賢人建立功業(yè)是好事,但是用錯了地方。無論是百里奚,還是商鞅、張儀等人都是布衣入秦。他們若想有做作為,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忠誠。但是秦昭襄王看重的這些人才,都是在原來國家地位很高的重臣,他們放棄了權力和財富來到秦國真的是為了理想,為了建立功業(yè)么?見鬼去吧。都是在玩無間道。所以,秦王此時在政治上過于幼稚,一直被局勢牽著鼻子走,被當時的幾個大國玩弄于鼓掌之中。
痛定思痛,必須有一個成熟的而又有豐富經歷的強人,而又是能夠信得過的人來扭轉秦國不利的局面。魏冉,秦國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