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姐姐的好朋友庭庭請小姐姐去家里吃火鍋,飯桌閑聊中說起了剛剛上映的一部懸疑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說電影拍的不錯,尤其是電影院的音響開的老大,可嚇人了……
我心想,你這算是夸它嗎?是的,就在庭庭的反復推薦下,昨晚我和小粽子去看了。看完就想跟庭庭說一句話:你丫還能不能靠點譜!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電影改編自雷米《心理罪》系列小說的最后一部,也是風格最為黑暗,案件尺度最大的一部。
因此可以說改編的難度可以說很大。看過原著的人可能會說電影的情節還原度很高,但是還原度高并不等于改編好。
單從演員陣容上來看,這部作品多少還是讓觀眾有些期待。雖然說劉詩詩的演技經常被大家詬病的,但是有鄧超和阮經天的加盟,文戲多少有些看頭。
不過,事情有時候不會照你想象的那樣發展。除了阮經天,演員的表演并沒有給我驚喜。
開片就是一場警匪追逐的動作戲。劉詩詩飾演的米楠在游樂場追捕嫌犯,當嫌犯慌不擇路爬上了摩天輪,米楠竟然也跟著嫌犯爬了上去,兩個人就站在幾十米高的摩天輪鋼架上對峙。
一匪一警前后爬上摩天輪,你是跟我在這搞笑呢嗎,導演,能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在摩天輪下等待支援嗎?身為刑警的她卻把嫌犯和自己同時逼迫到絕境,這點常識都沒有?你是故意坑劉詩詩的嗎?
正當我準備吐槽的時候,案件一發生了,一位教師在無休止的題海中逐漸失血而死。
這樁殺人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原來在案件發生前不久曾有學生受他凌辱后跳樓身亡。兇手用密碼鎖將他鎖在講臺前,密碼是一本數學習題冊每道題目的答案之和。隨后兇手在數學老師手上劃開一道巨大傷口,讓其用自己的鮮血作墨水。最后,數學老師失血過多而死。
對于案件一籌莫展的米楠被局長推薦去找方木尋求幫助,米楠趕到的時候方木正在給人催眠,看著鄧超略顯浮夸的動作,仿佛正在參加跑男,一秒出戲有沒有!
正當米楠從方木口中獲取兇手特征從而縮小排查范圍的時候,沒想到又陸續發生了3起殺人案。
案件二:逆子棄母案。
受害者是個不孝子,將母親趕出家門還叫囂「有本事你別生我,把我塞回去」。兇手將他溺死在一個水囊中,水囊的液體成分和羊水相同象征母親的子宮,他真的被塞回去了。
案件三:老人碰瓷案。
無良律師只為錢財賣命,信奉世間一切皆可交易。兇手為懲戒他,在他的身體上綁了炸彈,生命在時間的倒數中流逝,最終被炸彈炸死。
案件四:酒駕害人案。
受害者曾將車堵在消防通道,導致最佳救援時機貽誤,有人因此喪命。兇手將他縛于房中并點起大火,給他求助火警的機會,但卻用他的車堵住了消防通道阻礙火警及時施救,最后讓他被活活燒死。
每一位受害者都是備受爭議道德有虧的人,每一起案件都追求精心設計的儀式感,行兇手段匹配受害者生前行徑,《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劇情骨架和《電鋸驚魂》幾乎一樣,都是出于正義審判的裝置殺人。
我們不禁要問了,犯下連環兇案的兇手到底是誰,是誰在替天行道?
就像東野圭吾的《惡意》,提早把兇手交代,將關注焦點放在動機和罪證搜索上,這樣就不必再用一些文字游戲或特殊角度的鏡頭遮遮掩掩,于是阮經天飾演的兇手江亞正式出場了。
確認兇手是江亞的那一刻就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崩壞的開始,所有警員包括江亞都主動降低智商以配合方木的一枝獨秀,而方木也仿佛開了上帝視角,比如從江亞老宅有地窖就推斷江亞目前的家也有地窖。
在推理過程不嚴謹但就是不出錯的主角光環之下,江亞無可奈何乖乖伏法,他的作案動機也被草率的安排成童年陰影爆發。
有了《漢尼拔》《蝙蝠俠:黑暗騎士》等經典前作,將反派的行為邏輯歸因于童年陰影未免太俗了。
唯一讓小姐姐眼前一亮的也就是江亞在接受審問時的表現了。
他從未直起腰身,帶著斯文的眼鏡,留著長長的頭發,時常遮住他一半的臉。從被觸及童年禁忌的時候所表現出的驚恐到最后嘲笑方木時的癲狂,阮經天可謂是把這個變態演活了!
影片升華主題的任務全放在末尾方木的獨白上,內容實際是有關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優先級的問題,說教味特別重,還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但與影片核心議題相似的《蝙蝠俠》則將闡述思想的任務分攤給韋恩、戈登和各路反派,用念白和行為邏輯表達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傾向,這種手法顯然更高明更自然。
要說這部電影有沒有好的地方?當然有,關于“輿論”以及“以暴制暴”問題的討論,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影片中,兇手高舉道德大旗,成為法外制裁者。他的獵物,都是社會新聞里常見的反面典型,人們對這類人群的恨也由來已久,在網上嚷嚷這要把這些惡棍殺死。處于局外人的他們或許只是想看個熱鬧,并沒有意識到到自己的言論決定別人生死這種結果的可怕性。而兇手正秉承著“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古老信條,對他們實施懲罰。
事實證明以暴制暴,只會制造更多的暴力與不幸。
多說一句,片尾最后兩分鐘看的我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但我是被真人真事的英雄事跡感動的,和電影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