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斷舍離》這本書的時候,就被書名三個字所吸引。
作者認為: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會達到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1
只有徹底收拾了才能進入整理和打掃
有些東西,我們可能一年、兩年甚至十年都不會用的物品,每次都會整理打掃,然后不斷地將它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接著布滿灰塵,年復一年。在《斷舍離》中,這樣的情況根本就不是掃除。換句話說,你只是將不用的東西換了一個位置,并沒有真正做到清理。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對你沒用的東西,它不僅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任何改變,反而會因為它的閑置,占據空間位置,鋪滿灰塵、長滿螨蟲,為你營造了一個威脅你生命健康的環境。與此同時,它的存在會擋住你的視線,讓你的房子具有擁擠感。
一個又臟又擠、光線灰暗的空間和一個又干凈又寬敞、光線明亮的空間,你更愿意生活在哪個空間?
2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作者把破爛分為三類:不用的東西、還在用的東西、充滿回憶的東西
不用的東西:漫不經心地保存或放著不管的東西,甚至是已經忘了它的存在的東西。是因為一想到扔掉就心懷不安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扔掉的東西。
這類特征是: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
還在用的東西:好歹還算是在用,可其實并不喜歡,所以就隨便用著。我們會亂七八糟的亂放,毫不珍惜水意亂用這些東西。
這類特征是:像是一攤混亂的淤泥
充滿回憶的東西:因為充滿了懷念與回憶,所以總也丟不掉,是擁有強大能量的東西。
這類特征是: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你屬于上述哪種?是否戳中痛點?
我發現這三者有個非常有意思的“三角戀”,那便是:對過去的東西總是舍不得、放不下執念;對當下勉強用的東西又做不到珍惜;對扔掉不用的東西又感到可惜。正是這種情緒讓人忘記了他擁有這樣的物品是為了干什么,也就是說,我需不需要這個物品,主體在于我,而不是用物品來衡量過去、現在、未來。
3
勤奮練習,做到知行合一
斷舍離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你現在馬上就可以從自己的居住環境開始行動。比如說,可以從扔掉眼前的一個垃圾開始。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讓認知與行為相一致。
畢竟“知”與“行”之間存在者天壤之別。這也是為什么總有人說,“道理都懂,做起來很難”的緣故。
可是,你都不試試,怎么知道“知行合一”的益處在哪?
4
一切從扔東西開始
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要做到徹底的減少,肯定要重扔東西開始。自己很在意的東西就留到以后再說,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肯定是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扔那些東西的時候,完全不需要給它們分類,最開始的標準一定要簡單。總而言之,就只需要問這些東西還要不要就行了。
我的理解是:反正這些東西都不要了,你分類整理,做這樣的事情是無用功,沒什么意義。
在這里,說個我的真實經歷。過年的時候,我和媽媽大掃除,收拾出來要扔掉的東西,我爸爸不去打掃該打掃得地方,卻把這些做分類,他花費很多時間疊在一起的紙箱子。過了幾天賣給收廢品的人時,我看見師傅一個一個把紙箱子拆下來。哪里需要我爸爸疊在一起!他不僅在做無用功,還在浪費師傅的時間。
5
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己
其實斷舍離,就是在精選物品,過精致生活。
當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自己喜歡、自己需要的,那么你的心情會變得非常好,生活狀態也會非常好。
作者提到,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鮮就是最重要。
不管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只買最當季。對于時尚物品也是一樣。雖然沒必要追求最潮的,但是能穿上流行的東西,也能萌發出“周身裹著充沛的能量”的好心情。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應該有過感受,能夠穿著當季最流行的衣服,會讓人覺得很幸福。我自己的話,會拿三套衣服,搭配著只穿一季——最多穿兩季,隨著季節的變化,心情也能煥然一新。順便說一句能夠意識到什么是當季的東西,也是很有意思的。
其實斷舍離的精神,不僅是在物品上,對人處事也是如此。不斷清零,不斷整理,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會越來越了解自己,如此,也不會被各種事物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