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看場子收保護費的叫平臺戰略。
? ? 平臺戰略這本書是我16年所看的書籍里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經典的理論的書籍,書籍里面所寫的理論也亦影響著國內各大公司,包括我上級BOSS平日所制定及闡述公司的戰略或多或少受到此書的影響,推薦指數3.5星。
? ? ?一:產業價值鏈的重組及尋找新的贏利的著眼點
并不是只有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才有機會形成平臺型企業,傳統產業也可通過改變贏利的著眼點,擯棄自身單向垂直產業鏈的方法來尋找轉型契機。國內典型的案例就是賈躍亭的樂視,無論是硬件上的樂視tv還是樂視手機,都不是樂視最主要的利潤點,而是樂視所搭建起來的平臺生態圈(軟件、內容為主,硬件為輔),通過這個生態圈可以形成多種贏利的著眼點,賈躍亭也在全世界宣傳他的生態圈來說服投資方投錢。傳統企業可以通過彎曲自身的垂直產業鏈形成生態圈,來鏈接傳統產業無法觸碰的多邊不同群體,成為多邊市場的連接體,根據不同市場的潛在網絡效應在找到新的贏利著眼點。
? ? 二:根據群體市場設計機制來激發各邊網絡效應
無論哪種機制設計都是為了激發網絡效應的“正向循環”,如何設計這種機制,首先要明確自身的雙邊(或多邊)使用群體,確定基本架構后根據使用群體設定“付費方”與“被補貼方”,下圖為設立補貼的5大原則。通過機制設定源源不斷的吸引被補貼方,不斷的降低被補貼方成長的邊際成本,被補貼方的成長反過來在影響付費方,激發出各邊網絡效應后尋找合適點為平臺建立贏利途徑。
三: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來突破用戶引爆點
在平臺最初架構過程中,每個平臺企業都面臨著如何突破缺乏網絡效應的真空地帶的難題,就是達到能讓生態圈自行運轉與維持的用戶“臨界數量”。消費者對一個新產品(或服務)通常都會經歷四個步驟:察覺、關注、嘗試、行動。平臺在制定策略時,可以通過用戶經歷的節點來制定營銷策略,提升各個節點的轉化率,最終成為平臺的使用者,用戶規模達到引爆點后,平臺使用者的邊際成本會越來越低,網絡效應也會達到一個高峰期,進入了正向循環,平臺的生態圈也逐漸建立起來;在平臺的話語權提升起來后,制定出有效的定價策略來推動各邊的成長;為各邊用戶提供最多的利益及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共同獲利成長,最終穩步發展。
四:深挖墻,廣積糧,緩稱王。
在商業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現象都可以用80/20法則來解釋,如:社會上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大部分公司里面的20%銷售人員為公司創造了80%的銷售額,大部分行業里面20%的公司占領了80%的市場,行業第一名所占的市場往往是第二名的好幾倍,后面的往往只能跟著喝口湯,第一名贏家往往通吃整個產業;沒有行業壁壘的模式很容易被其他人給復制,形成競爭,如現在火熱的共享自行車市場,短短半年內已有10余家玩家入場,競爭異常激烈。在平臺產業中,建立出自己高度的跨邊/同邊網絡效應,及高度的轉化成本,贏家通吃的現象就越可能發生。如現在已經完成壟斷的滴滴出行,在大規模的現金流補貼支撐下,打造出高度的跨邊/同邊網絡效應,漸漸的將其他玩家甩在身后,占領了大部分市場,形成壟斷。共享單車市場在未來一到兩年內也會只剩下一兩家玩家,這一兩家會占據整個共享單車市場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更高,其他的都是陪跑的,沒有天然的行業壁壘,在大量玩家復制并入場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投資方大規模的現金流做支撐,快速搶奪用戶量,支撐起市場份額,再去拿下一波資金,慢慢構建自身的壁壘及高度網絡效應,形成壟斷。
五:威脅無處不在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從何處向你射箭來射殺你;在傳統企業中,競爭者的贏利模式基本相似,都是在垂直價值鏈條上爭搶下游客源,競爭形態趨勢單一;而平臺型企業他的產業價值鏈往往都是向四處延伸、彎曲的,這個時候所面臨的競爭也往往都是四面八方的;時代在前進,企業所面臨的威脅也隨之前進變化。
跨界效應的威脅,往往是一個其他行業的企業慢慢延伸過來,顛覆了原本這個行業的企業。手機短信功能遭到了非移動運營商(如微信)的取代,一個做軟件的公司(谷歌)開發的系統把諾基亞給打趴了,一個做互聯網平臺的公司開發的軟件(阿里云OS)慢慢融入進汽車行業里(榮威RX5),你無法看懂的行業可能在未來某一天融入到了你的生活。
平臺企業要隨時警惕新形態的“覆蓋”戰爭,將自身的利潤池分散出去,適時擴展新的業務線,塑造多元化的利潤來源,避免遭受毀滅性的覆蓋打擊。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PS:此書所描述的理論較為經典,通俗易懂,看完一遍再寫下來進一步加深了對此書的理解與思考,第一篇看書觀后感,寫法較為生疏,對書本理解也不是太好不是很到位,語言理論組織欠缺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