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毛和我都是工作10幾年的“老人”,寫簡歷上,都是10年工作經驗。上次他去面試,HR電話里明說,她們薪水設定就這么多,不會為后面的5年工作經驗多付一點,總部沒有給多余經費,讓他心頭一顫。
在一個公司待久,不動,忘了去市場看看行情,這樣越久越被動。
剛好,最近看吳軍老師的《見識》,有很多認知之前沒到達過,初次“見面”,分外激動。
首先是對10年工作經驗,這個到底有沒有價值?看情況。最怕的是“簡單重復”,或者叫“偽工作者”,英語叫pseudo worker。這些人在公司每天都把自己搞得很忙,但是那些工作,是事務性的,不產生什么效果或者價值,有裁員潮來臨,這些人必定是第一波。
一萬個小時理論,之前以為只要默默積累10000個小時就可以成master,天真了。
一個人要成功,除了10000個小時積累外,還有其他3個必要條件:智商,所處的時代大環境以及家庭的小環境。
智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到,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難成功,但是高于這個值之后,智商作用就不明顯了。我一直信奉“勤能補拙”,但是事實證明,“上清北靠智商”言論是對的,“勤能補拙”沒有科學依據支撐。以后要好朋友子女沒考上,這一點可以用來懟他了,“那是你基因不好,跟孩子啥關系?”
時代大環境,簡單講就是要生逢其時,“時勢造英雄”。巴菲特、蓋茨和喬布斯等人的巨大成功,是因為他們趕上了信息時代。成功的人,在接受采訪時都會表達出,自個的成功是有運氣成分的,而不會炫耀自個的能力有多強。
家庭和生活環境。這里不是以家庭收入和地區發展程度來區分,而是父母給孩子培養的見識、愛心以及規矩。沒有錢,有一輩子的機會去掙。但是這三樣東西缺失,縱使后天再努力,格局和氣度終究太小,難成大事。
1000個小時。10000個小時不僅適用于個人技能,團隊要打磨出一個好的產品也是必要的。一些公司為什么加班多?因為加班可以使產品提前累積到10000個小時的門檻,這樣公司的產品才能提前上市,搶占先機。以后老板要你加班,趕緊準備好面包牛奶。
興許都是理工男,興許每天清晨太太都會放吳軍老師的google方法論,覺得《見識》里面的觀點都似曾相識,但是翻書又有所不同,觀點的碰撞更加激烈,把自個以前的認知又重新洗刷了一遍,這種感覺,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