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個青春期里的少年都幻想過組一支樂隊,在校園畢業晚會的舞臺上對著自己喜歡的女孩兒肆意放聲。在荷爾蒙噴薄的年紀,音樂就是最好的發泄,再熾熱的情話,都抵不過一把破木吉他。
1985年的都柏林,少年Conor正經歷著青春期所有的煩惱:羈絆于瑣事的父母整日吵架,被新學校的孩子頭欺凌,違反校規被教導主任訓斥...... 然而Conor一切的不如意在校門口見到Raphina的那一刻都煙消云散。
不善言辭的Conor鼓起勇氣去搭訕,為了要到女孩兒的電話號碼編了一個不算謊言的理由——自己要組一個樂隊,邀請Raphina參演MV。你知道在英倫搖滾興起的八十年代,音樂技能加持的男孩自帶光芒,女孩兒沒有理由拒絕。
于是,一段混雜青春、初戀、音樂故事開始了。
樂隊貝斯手出身的John Carney執筒電影的原聲從來都不會讓人失望,每次看完片子都必定能拉出一列歌單,從《Once》到《Begin Again》再到這部《Sing Street》,毫無例外。
樂隊的第一首單曲《The Riddle of Mode》,夸張的服裝、濃艷的妝容、怪誕的歌詞與曲調,凌亂跳躍的鏡頭,與其說是一支MV,不如說是一段青春狂歡舞曲,成長中充斥著迷茫與困頓,只能暫時在肆意的旋律中找尋定位。莫名羞恥,莫名燃,這大概就是年少。
當得知暗戀的女孩兒已經有了男友,Conor大半夜跑到好基友家:嘿,哥們兒,我們寫首歌吧。#Going up, she lights me up, she breaks me up, she lifts me up#,一首《Up》把少年懷春的小心思直白表露出來,干干凈凈沒有一點矯揉和拐彎抹角。卸完妝的女孩兒聽到之后什么話也說不出來,只是呆呆坐著掉眼淚。
音樂給少年帶來了力量與自信,頂著一頭染發,效仿當紅搖滾樂隊的衣著打扮,與欺凌自己的壞小子硬碰硬,一掃在學校羸弱的形象。同時音樂也在默默影響著女孩兒Raphina。樂隊去海邊去拍《A beautiful Sea》的MV,有一個鏡頭是要Raphina假裝跳向海中,實拍的時候女孩兒真的縱身跳了下去。當Conor把她從水中救起并質問為什么不會游泳還要真跳時,女孩兒一臉認真回應:藝術!Cosmo,為了我們的藝術!
整部片子最棒的一段MV《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是校園舞會前的那次彩排,Conor幻想了一幅美國50年代的校園舞曲:心愛的女孩兒身著晚禮服現身,婚姻破裂的父母和好如初挽手起舞,頹唐的哥哥風華再現,兇惡的教導主任也來了一段驚艷空翻。少年的煩惱映射出來的美好畫面在音樂暫停下一秒戛然而止,口口聲說自己是”futurist“的Conor卻在懷舊舞曲幻象中找尋到了久違的安慰。
校園舞會中的最后的《Brown Shoes》大概是最具搖滾精神的一首歌。臺上的樂隊和臺下的觀眾每個人帶上兇惡教導主任的面具,肆意狂歡、嘲弄宗教、意欲反叛。甚至之前多次欺負Conor的壞小子也成為了樂隊的保鏢,把一個個沖上臺的小伙子們扔下去,音樂可以消除一切隔閡,音樂可以產生一切共鳴。
在大部分青春成長電影里都有一個“施惠者”的角色,一般被導演安排來指引輔導主角。在本片中哥哥Brendan就是Conor的燈塔,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看似頹廢無所事事的哥哥其實內心無比敏感和憤懣,為了家庭輟學并且放棄自己喜歡的音樂,但當得知自己弟弟在組樂隊時又多次給予直白真誠的意見,最后甚至幫著弟弟私奔。看著弟弟和心愛的人乘船逃離,忍不住大聲狂歡——他把希冀全部壓在了弟弟身上,然后轉身繼續面對無聊的生活。
在《Once》《Begin Again》中,John Carney更多是在講述成人世界中的艱酸苦澀,而音樂恰好是那顆可以用來中和的糖。而《Sing Street》則更像是那兩部的前傳,在少年變青年中年之前,音樂成為實現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途徑,可以作為吸引女孩子的方式,可以暫時遮蔽現實中的煩惱,可以結交一輩子的摯友——音樂的魔力讓忙不迭的青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影片結尾,Conor和Raphina駕駛著祖父的小船離開北愛爾蘭駛向英格蘭,少年的臉龐被海水沖刷,然而依舊止不住的歡喜雀躍,Adam Levine的主題曲《Go Now》不失時機的響起,用一場私奔為這場青春戀曲劃上休止符,簡直完美!
正片傳送: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225418/
歌單鏈接: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41737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