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游觀,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屬于不怎么負責任的那種。
出行之前不怎么做規劃,大概知道花多少錢就行。造成的結果是開頭幾天像土豪,最后幾天像要飯的。
到達目的地后,玩什么景點基本靠現查,經常是跑到了地方發現哎喲臥槽已經關門了。回來之后,有去過同樣地方的人會問:哎那地方的哪哪哪你去了沒,啊你沒去啊?那那什么你吃了么,啊你居然沒吃啊?
交流之后,他們的感覺應該是我跑到那座城市的旅館睡了三五天。
其實跑到別的城市睡大覺這種事我還沒少干過,只不過不是旅館里,而是跑到當地的什么廣場啊圖書館啊醫院-_-||啊里面歇著。大學組織出游,公司國外開年會,別人在刷景點吃大餐的時候我在這些旅游意義上很詭異的地方——看看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雖然在從事旅游方面的網站工作,但實際上自己的出行機會也不是很多。然而一年有限的幾次出游中,我很難打起精神制作一份旅游攻略——坐哪趟車最快、去哪里買票最便宜、這個景點每年的什么時候用哪款app支付會有優惠。現在是宣傳所謂自由行的時代,但是看著那些攻略、線路、指南,我很難分辨這和跟團游的本質差異在哪里——更自在更靈活的刷景點、吃大餐、買東西?
同事曾語重心長教育過我:你想想,假如之后你跟一姑娘好了,她跟你出去,一路上被你弄了一堆不確定因素。吃不好,玩不好,心情壞,晚上不愿意跟你嘿嘿嘿,回來之后還能以“旅行中可以看清伴侶的本質”為由宣布你這個人不靠譜,那不就瞎了么。
我弱弱回答:可是這樣把自己一無所知地扔出去出去玩才有意思啊…又不是去荒山野地…
同事起身去樓下買煎餅果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