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by 數據來源eol.cn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引自狄更斯的《雙城記》
今天就是狄更斯所描述的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最近我在聽《羅輯思維-和你賽跑的不是人》的這期節目,以下是我結合了這期節目加上自己的理解,就這個與機器賽跑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專業這個話題,提出了個人的一點想法。
據報道2016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765萬人,然而就業簽約率居然不足30%,我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70%左右,這已經是很嚴峻的就業形式了,更何況這樣的數據怎么來的,大家可能都懂。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面臨著空前慘烈的就業壓力,甚至是失業的風險,這不是危言聳聽。
很多人對這樣的形勢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目前經濟不景氣造成的,然而這很可能是大家的誤讀。實際上,造成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可能就是因為經濟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人類的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要求,進而許多工作被機器替代造成的。
隨著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的底層技術正在被互聯網技術重新建造,這會導致以往的許多傳統行業被顛覆。這也許是國家提出智能制造、互聯網+、互聯網+人才服務、互聯網+就業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些重大舉措的原因。那么,都說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那到底發展速度有多快?互聯網技術所依賴的計算機芯片主頻以摩爾定律的速度每18個月就會翻一倍,基于互聯網生態系統上的各個技術都會以這樣的速度進行爆炸式的迭代,進而整個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基礎技術就會以幾十萬倍的速度爆炸式的增長。人類在面對這樣的發展速度,開始變得無所是從,開始變得迷茫。
在這樣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哪還敢說,我在大企業中,我在體制內,我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我不會被辭退,我不會失業!請大家回想一下,幾年前,有聽說過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嗎?有聽說過無人機送快遞嗎?有聽說過機器人服務員嗎?有聽說過全自動物流分揀系統嗎?有聽說過3D打印嗎?沒有,這些概念幾年前一直沒有被人們重視,如今有很多傳統的人還在停留在過去的大企業的安全外殼下,意淫著他的前途,意淫著等待某位領導退休后,他就能承接大任。
今天,我們目睹了自動駕駛汽車上路送貨了,我們目睹了全自動物流分揀系統承擔著每天數以億計的快遞包裹分揀,我們目睹了3D打印技術的應用,我們目睹了Google的AlphaGo成功擊敗圍棋大師李世石,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時代,我們不可謂不恐懼。還記得富士康爆發員工危機時的窘迫嗎?今天富士康用無數的機器人生產線替代了大量的生產線工人,這些重復性工作就這樣被機器替代了。
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是未來幾代人,所面臨的不是和人的競爭,而是在與機器賽跑,稍有不慎,就會掉隊,就會失業、就會被淘汰。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龐然大物就像是一頭大象突然橫沖直撞的沖進我們的生活,打翻我們賴以生存的壇壇罐罐,曾經我們養家糊口的工作,可能有一天突然就憑空消失了。
那么,到底有哪些工作可能會消失呢?
先說個例子:
說實話我已經很久不去銀行了,因為凡是非現金業務基本上手機App就可以解決了,甚至出門都不用帶現金了,支付寶、微信足以解決日常的需求,甚至街邊賣菜點都可以微信支付了,出于某種需求前幾天我去銀行打工資流水,本來想去柜臺來著,后來引導員把我引導到幾臺已經經過防偷窺技術處理的機器跟前,對我說,現在柜臺大部分職能都可以在機器上完成了。我當時,看來一下銀行柜臺的服務窗口,發現在柜臺辦理業務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對公業務了,銀行大廳里也基本沒什么人了。這和昔日的繁華景象大為不同啊。此時,我想到那些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進入銀行業當柜員的伙伴們可能以后要失業了,如果不趕緊自我升級,估計早晚要被機器替代了。
現在回到我們剛才的問題,到底哪些工作可能會消失呢?
據分析那些簡單重復性工作是最有可能被機器替代的,如大規模數據計算、翻譯、文字處理、甚至是放射科醫生都有可能被替代,就拿這次醫療改革來說吧,那些常規的檢查費用就下降了,如核磁、CT,而手術費、中醫(我不推薦中醫)等體現勞動者技術水平和勞動價值的項目費用提高了,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復雜的需要人與人之間強互動、強聯系的工作不太可能被機器替代,那些最終淪為重復性工作的專業很可能被社會淘汰。其實我還想提示一個專業被替代的危險性正在提高,那就會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規模數據計算技術的發展、信用機制的健全以及國家推行的電子發票的普及,會計從業者就真的可能會被替代。試想,如果基于國家層面,建立財務信息系統,每個公司是這個系統的子用戶,所有單據自動掃描、自動記賬、自動出憑證,自動調取電子發票、自動分析財務平衡、自動出報表以及自動審計,那么從國家層面就會減少很多稅務損失,甚至是經費損失,由于大部分工作由機器完成,那么就沒必要需要那么多會計了。
其實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很多公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龐大,需要那多員工,比如Facebook的員工只有幾千人、Twitter的員工只有幾百人、蘋果全球員工總數也只有6、7萬人,不像我們傳統工業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員工數量,即使這樣,在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政策下,這些傳統工業的就業量也將大幅下降,這也應對了另一個重要政策,萬眾創業。
凱恩斯就預言了人將被機器替代的這種現象,他把這種現象叫技術性失業,就是說我們發明的技術成果,反過來會搶走我們的工作。
那么面對這樣的大勢所趨,我們應該如何謀劃我們未來的職業方向呢?我們要去放棄那些在大組織中從事一些碎片化工作、放棄那些容易造成人格異化的工作,轉而去選擇那些以自我人格為核心價值,能夠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他人,為他人帶來幫助、給他人提供美好體驗的專業,比如教師、美術、設計、醫學、護理、心理學、人工智能等,那些勵志為推動基礎科學發展的同學們可以選擇基礎科學專業。
如果你也走在成長的路上,
請允許我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