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優班迷思」破解?密西根州大研究一萬多名學生發現進資優班後反而輸給沒進資優班的
此文根據一篇報道(疑似臺灣媒體),做了相關語言上的改動,使得更為貼近國內語言使用習慣。
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研究,證實了古老的一句話:「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是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以美國密西根當地中學生為實驗對象,那邊剛好有一個「尖子班」計劃(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這個尖子班是以成績排列的,成績好的才能進去。
為了實驗,學者特別去追蹤那些成績勉強擠進尖子班的「鳳尾」。將他們一年后的成績,與「雞頭」相比,所謂雞頭就是當初成績差一點就可以擠進資優班而後來沒在資優班的。
所以,這里的「雞頭」指的是在普通班排名靠前但是沒有進入尖子班的這群學生;而「鳳尾」指的是勉強進入了尖子班,但成績在尖子班中排末尾的那群學生。
這批雞頭和鳳尾,原本素質是差不多的。沒想到,那些勉強進了資優班成了「鳳尾」的學生,他們的成績有了變化。
猜猜變化成如何?我們都以為,擠進尖子班的這一群學生,可以和當地最厲害的學生一起學習,應該耳濡目染會變得更棒才對?
錯!
一起學習一段時間,資優班那些吊車尾的「鳳尾」,在五個科目的成績上,都落後了不是資優班但差點進資優班的「雞頭」學生。意思是說,本來彼此成績都差不多的一批人,因為有人進了資優班,反而大幅退步。而那些沒進的,反而進步了。
這個實驗值得關注的地方是,它的對象總數比其他實驗都還多,高達1萬4千人,所以結果是相當值得參考的;且進了尖子班之後,學習內容是一模一樣的,兩邊也都是考一樣的考試,并沒有因為尖子班班,就考比較難的東西。
更有趣的是,他們在尖子班里面,還有一個「超級尖子班」,他們稱為「磁鐵班」(magnet program)。這個磁鐵班是「抽簽」的,將學習的內容真的「加快」。加快一陣子之後,他們竟然發現,其實五科里面除了科學科有變強外,其他的成績都是和原本一模一樣的。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打掉「尖子班的迷思」。尖子班真的有用嗎?你還敢讓孩子念尖子班嗎?如果他是尖子,他自然就會變成尖子班。真正的尖子班,是在學生的心里面。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別讓「尖子班」滿足了一時的成就感、卻壞了孩子對學習的長遠動力。
以上屬于摘錄,此文集用于給市場、品牌、公關、營銷人員相關參考。原文來源于互聯網(做了相關語句和詞匯調整),已無從查找出處,如有侵權請告知,本人定會做立即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