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下線之前與《敦刻爾克》如約而至。
大師級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這次沒在《盜夢空間》里《星際穿越》成《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而是在二戰法國《敦刻爾克》的海邊逃生。真實再現了1940年四十萬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法國海邊的港口小城背水一戰的大撤退,較之其他戰爭影片沒有濃烈血腥的視覺沖擊,卻是步步抓心,真實感人,讓人一刻也不愿離開視線。
廣袤的敦刻爾克沙灘滯留著黑壓壓的從前線潰敗下來的盟軍士兵,正排著長隊等待著準備登陸接應撤退的紅十字艦艇,灰蒙蒙的天空籠罩在每個人的臉上讓人感覺到一種令人窒息的恐懼和無望。獨自逃生到海灘年輕的英軍士兵湯米和另一個從陣亡士兵換上英軍軍服的法國兵,急中生智抬起一副傷兵的擔架急速的朝著紅十字艦奔跑,伴隨著時鐘滴答聲貫穿的背景音樂(這也是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創造的一種叫“shepard tone”特殊效果),緊張的氣氛在不斷升級,你頓時被帶入,跟著他們穿過漫長海灘,撥開擁堵的人群,汽笛長鳴,船馬上要起航,你能感覺到你急促的呼吸,有力的心跳和十萬火急的心情。
湯米千辛萬苦抬著傷兵趕上了船,卻只能帶走傷兵,他和法國佬卻未能如愿上船。誰知因禍得福,龐大的艦艇很快被炸沉海底,湯米順勢混入隊伍,但一直上演的是欣喜地登上另一只船,很快又樂極生悲地陷入敵軍空襲,棄船而逃一次又一次的驚恐中。
逃生之路寥寥數語,這是我看到的史上最少語言電影,逃命那顧得上說話,聽得最多的是慘叫聲和help(救命)!!!經典臺詞就是“home”我要回家。
逃生之路沒有禮讓但也沒有爭吵,士兵們都在水里排著隊等候上船。當湯米從被炸的大船逃生到一艘救生艇邊,英國人拒絕他還不忘了幽默“水里很溫暖,游上岸吧”,因為多一個人也許船就會沉,沒有人會為成全別人而犧牲自己。
逃生之路沒有那么多像《戰狼》的一樣民族豪情和英雄壯舉,已經犧牲了一個兒子在戰場的道森船長,面對德軍的轟炸望而生畏,沒有隨救援商船靠岸,他說了一句臺詞“不能保全自己怎么能去救別人”,但并不排除他在海上撈起了很多落水的士兵;
救援艦艇靠岸即船毀人亡。big boss 不得不改變為一天派一艘船,唯一的英勇也只見三架飛機在空中反擊,不做無畏的犧牲。只打算為丘吉爾帶回三萬人。當百艘救援商船浮出海面時,士兵們的表情,將軍的微笑居然是那么淡定。還不時的 聽到士兵們抱怨“空軍干嘛去了?”但作為觀眾的我依然被感動著,我把它稱之為“平凡的壯舉”,遠比今年的票房榜首的某部國產片中高舉著國旗的不死英雄來得真實可信。這里的逃生英雄不止一個,應驗了某位偉人的話: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當上岸的士兵們羞于面對江東父老,卻受到了父老鄉親的歡呼雀躍的表揚“你們做的很好!士兵接著說“我們只是逃命”,他們接著說“那也很好了!如果“逃生計劃”不順應民意,就沒有最后90多只商船一個星期的成功營救撤回英國,最后丘吉爾的大段陳詞給了“逃生”很好的肯定!——我們要戰斗,我們永不投降!敦刻爾克大撤退被稱之為二戰的轉折點,后來的結果也是總所周知,四年后盟軍實現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五年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從敦刻爾克撤回的三十三萬大軍自然是進攻的主力軍。
影片三條故事線:陸軍士兵湯米在防波堤上經歷的一周,英國平民道森在海上駛過的一天,英國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里爾在空中為撤退護航的一小時。三條線三種視角,沒有英雄都是凡人,也是每個人。只有飛行員在擊落敵機,大快人心,所有人都是百般無奈地,驚慌失措,面目全非的逃生場面讓人喘不過氣。
影片沒有把撤退美化成愛的史詩,沒有司空見慣的英雄主義渲染,而是構建起每一個士兵、營救者的恐懼和不確定,微觀的、當下的、知覺的、行動的,簡言之就是戰爭背景下的個體逃生經驗:是危機四伏的,是驚恐不安的,是奮力拼搏的,甚至是略顯自私的,但是真實人性的。獨到之處是我十分欣賞的。“生存即正義”這是影片倡導的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價值觀。我想時至今日,面對生死危機——”生存即正義”,“生存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