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想想。
我買了這本書,老羅的《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想想類似這種半雞湯,半成功學的書籍也看了不少了。每一次看反而都有新的感悟。
每個成功的人,好似有那么點不一樣。
因為以前總說,失敗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成功的都是相似的。
現在看來,好似又不那么正確了。
老羅的成功,更是靠一種人格魅力。就是那種人,你就知道其他人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他能做成。
好似我周邊也有那種,感覺就像不正經,感覺他就做不成事情,然后就本能的不想幫助他。
也有那種做事情超級專注,你就感覺他們能把一個事情做成。
這大概也是一種人格的外在展現吧。
對比小米的模式《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就是完全兩個方向。
小米是把用戶變成產品的創造著,而老羅會讓你覺得,這個人就可以把事情全部搞掂,掏錢吧。
看起來反而老羅更像喬布斯,《史蒂夫·喬布斯傳》,那種靠演講,靠一種感染力。靠展現細節,靠列舉事實。靠一種打破常規的敢做敢說(想想喬布斯的1984主題的廣告)這種感染力。就是那種讓人感覺信服“只有喬布斯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產品啊”。
這大概就是一種影響力吧。
我覺得,人格魅力和個人技能同等重要,一個正直的人,在群體中不會被虧待的。
這大概讓我聯想起,重復博弈理論。
大街上有一個時常衣不果腹的乞丐帶著一個看上去不到6歲的小男孩。因為沒有人幫忙打理,沉默寡言的小男孩總被鎮上的人認為是個傻孩子。有一次,一個人跟他開玩笑,拿一張1美元的紙幣和一張10美元的紙幣放在他的面前讓他挑,說挑哪個就送他哪個。小男孩看了看,挑了1美元的紙幣。這一舉動逗得人們哈哈大笑,都笑稱小男孩是個“小傻子”
這事很快在當地傳開了,很多人都饒有興致地來看這個“傻小孩”,并拿來1美元和10美元的紙幣讓他挑。每次,小男孩都會拿那1美元,而不拿10美元
這個例子有點跑題,大概的意思是說,在重復博弈的場景下,選擇合理共贏的選項要比自私的選項更容易獲得長遠利益。
大概想表達的意思是人類進化出了一種懲罰機制,合作的人反而要比自私的人活的更久更好。
最早的例證已經找不到了,只找到了這個。
http://i.jandan.net/2013/08/02/evolution-punishes-selfish.html
還有個公開課可以看看。
http://v.163.com/movie/2007/7/E/C/M6GOEJOME_M7KDHS4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