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在紀念魯迅有感的散文里寫著: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jīng)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死亡詩社》的影評有許多爭議,爭議都是來自于尼爾的死,猶如一道美麗的陽光的熄滅,引起許多的悲傷和害怕。
人性中,本就害怕改變,在看了故事中這樣陽光般少年的離去,自是容易引起傷感和恐懼。
然而,在影片的開始,已經(jīng)為生死打下了伏筆,而更何況,生死相依,人類所害怕的死亡,何曾因為害怕,而稍離我們多一分?
而更何況,生與死,如臧克家所言,又何嘗只是表面上肉體的存在與否呢?尼爾沒錯,他的肉身消失了,但是因為他的離去,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有些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他的一雙父母,就是屬于那活著但其實早就死亡的大多數(shù)。他們的心靈,早已麻木不仁,早已是活的如同行尸走肉,因此雖然尼爾最后用死亡來宣告他的選擇和堅持,但是他的父母最后選擇的依然是指責他人。。。
這是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麻木封閉自己的心靈,同時麻木封閉他人的心靈,堅決不去看向內在那個絕望的靈魂,哪怕他們的孩子用這樣的方式離開,也撬不開一絲他們醒悟的門。
他們活著,但他們早就死去。
而尼爾的死,帶給他的詩社伙伴的,卻是另一種生命力,他們怕過,痛過,絕望過,但是同時,一絲覺醒的光在他們心里升起,
那是愛!
“不能讓我們所愛的人再這樣忍受傷害”
因為這份愛,他們一個個站上了桌子,用這樣的方式,向傳統(tǒng)堅決的說“不”!
也用這樣的方式,向帶給他們生命的熱情力量和覺醒的船長致敬,并且傳遞出愛和支持!
這是在經(jīng)歷生死的痛 后,智慧和力量的產(chǎn)生!
這也是生死所能帶給生命最大的意義!
而這部片子中,曾經(jīng)同樣是活著卻如同被壓抑的燭火一般微弱小心的存活的安德森,在影片的最后,迎著強大的壓力,帶頭站上了桌子,這是什么帶給他的力量?
除了尼爾的死,還有基丁教授那神奇的授課方式!
“yawp”,喚醒生命原始的力量!
那一首在瞬間驚訝到所有人的安德森的原創(chuàng)詩作的誕生,同時預示著內在力量的覺醒!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這個曾經(jīng)連在聚會中朗誦都不敢的,一直生活在模范生哥哥巨大光輝的陰影里的安德森,無畏的站上了桌子,那代表生命覺醒和力量的桌子!
這是否是這部片子所要傳遞的最核心的意義?
生命的覺醒!
讓自己真正的活著,不是活在他人的計劃,安排,要求里,而是活在自己的心里,自己的渴望里,自己的夢想里!
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詩社》,極美的拍攝,極美的音樂,極佳的臺詞,極深的意義
值得推薦!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