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大概一直是一個有著深厚小鎮情結的人。自從1987年9月至1989年6月在北京求學(成人高校)之后,我對大城市確實一直不感興趣。
? ? ? 現今,居住在大城市的白領階層不斷表達他們對房子、教育、職業的焦慮。與之形成鮮明反差,居住在三線、四線城市甚至小城鎮的“小鎮青年”群體,只要工作穩定,基本都能過上比較舒適安全的生活。大城市白領階層和“小鎮青年”的兩種生活畫面,構成了中國城鎮化的兩個不同面向。
? ? ? “小鎮青年”因有穩定而體面的工作,他們可以享受當地較好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因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而過上中產生活。他們雖然市民化了,卻因離老家比較近而少了進城的壓力。他們的父母不用隨著進城,因而少了不少養老負擔,甚至因父母在家有田有地,還可以支持他們過上較高質量的城市生活。
? ? ? 這些“小鎮青年”,到大城市的距離也許只有一兩個小時車程,接受大城市最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幾乎沒什么障礙。同時,他們回農村老家的距離也只有一兩個小時車程,這意味著他們并未完全脫離故土,也可以過上較為完整的家庭生活。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這個群體的生活質量相對較高。
? ? ? 所謂“小鎮青年”群體的出現或許預示著,一個更高質量的城鄉關系時代即將到來:城鄉之間可以通過小城市和小城鎮有效勾連起來。具體而言,以地級市和縣城為代表的中小城市,逐漸縮小市民與農民之間的差距。
? ? ? 這些中小城市是城鄉關系的連接點,承擔著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是農村公共資源配置的中心。一些在城市上升無望的人,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中小城市過上較好生活;而一些農民經過接力式的半城市化方式,讓年輕人先進城,中老年人暫時留在農村,也可在中小城市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