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書是意大利國寶級作家普里莫·萊維的《被淹沒與被拯救的》。分享這本書并不是因為它家喻戶曉或是有怎樣精彩的情節(jié)橋段。這是一本作者追憶集中營生活的書。關于二戰(zhàn)時期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那場浩劫,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如數(shù)家珍,而這本書是公認的最經典的一本。
普里莫·萊維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化學家以及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他寫了很多關于集中營的書,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熱愛寫作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要通過寫作的方式提醒世人納粹曾經的罪行,也想用寫作清洗自己的罪惡感,把自己從羞恥中解脫出來。他既然是猶太人、是囚犯、是受害者,為什么他會覺得有罪惡感、覺得羞恥?而且不止他,集中營的幸存者大多數(shù)都感到羞恥,這是為什么?
《被淹沒與被拯救的》,我的理解是:被淹沒的是那場浩劫中的殘酷,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年一代對于那場災難的理解越來越模糊,在意真相的人越來越少。那些沉痛的真相在時間的洪流中被淹沒。而被拯救的,那個民族、那些幸存者,他們又怎樣面對那段歷史?怎樣評價自己?
關于那場浩劫,我們首先想到什么?
一、納粹屠殺
提到納粹,我們想到希特勒,能想到法西斯,想到大規(guī)模的屠殺。那么這個“大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從時間上到空間上當時的歐洲都經歷了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間: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1938年3月12日-德國入侵奧地利。
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占領捷克。
進攻波蘭: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36天.
進攻丹麥:1940年4月9日,4個小時.
進攻挪威:1940年4月9日至6月10日,63天.
進攻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至5月28日(比利時投降),19天.
進攻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用時太短,可忽略不計.
進攻荷蘭:1940年5月10日至5月14日(荷蘭投降),5天.
進攻法國:1940年5月10日至6月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40天.
進攻南斯拉夫(意大利、匈牙利軍隊參戰(zhàn)):1941年4月5日至4月15日,11天.
進攻希臘(意大利軍隊參戰(zhàn)):1941年4月6日至5月31日(4月23日希臘軍隊投降),56天.
進攻蘇聯(lián):1941年.6月22日
可以說當時的納粹席卷了除英國外的大半個歐洲。但屠殺卻不僅僅發(fā)生在被侵略的國土上,在德國、意大利、匈牙利這些法西斯軸心國,針對猶太人的屠殺更加猖狂。
二、猶太人
說說看,我們印象中的猶太人什么樣?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19%的化學獎、26%的物理獎、28%的生理與醫(yī)學獎、41%的經濟學獎。13%的諾貝爾文學獎,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近1/3的國際象棋冠軍。
猶太人以其獨特的處世智慧和賺錢哲學,摘取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他們在財富領域的成就讓世人刮目相看。在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yè)家中,猶太人占一半以上。在美國的百萬富翁中,猶太人居三分之一。
有人說,控制世界的是美國,而控制美國的是猶太人。福布斯美國富豪榜前40名中有18名是猶太人。在猶太人歷史上,更是出現(xiàn)了若干世界級的商業(yè)巨頭:超級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美國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富蘭克林。
明明猶太人是這么優(yōu)秀的民族,為什么還要大規(guī)模屠殺猶太人?
猶太人信猶太教,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這對于信奉基督耶穌的歐洲教會國家來說,猶太人就是異教徒。身為異教徒的猶太人不能承租土地,不能組織手工業(yè)行會,也不能與貴族通婚以提升社會地位,甚至無法由教會法庭來保障自己的遺囑得到執(zhí)行。
留給猶太人的只有少數(shù)被封建關系所遺漏的邊緣行業(yè),比如教會禁止基督徒從事(或至少道德上加以貶責)的放貸業(yè)、替貴族征收租稅的包稅/包租人、與放貸和收租有關的私人理財業(yè),以及少數(shù)未被行會壟斷的商業(yè)。
這些行當?shù)墓餐攸c是:因沒有壟斷權而極富競爭性,需要一顆精明的頭腦,讀寫和計算能力很重要。因此,猶太父母可能更愿意投資孩子的教育,提升其讀寫計算能力,以及運用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猶太人有一個規(guī)定,猶太人相互借錢不能收利息。既然在自己人身上賺不到錢,他們就對其他民族的人放高利貸。莎士比亞筆下的奸商無一例外都是猶太人。這幫猶太人又很聰明,經商賺到不少錢。這下其他民族的人看到眼更熱了,異教徒發(fā)財還有天理嗎?排擠猶太人成了中世紀歐洲各國的默契。國王沒錢了,搶猶太人的吧。國家人民需要團結一下,一起壓迫猶太人吧。反正你是異教徒,沒有人同情。
我們說,人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民族的標簽的。當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不被教會法庭保護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可以偷偷更改民族的。但是,他們沒有這么做。在我們看來聰明自律、比很多民族都更加團結猶太人,在奧斯維辛的時候被摧殘成什么樣。
三、奧斯維辛集中營
600萬,這是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遇難的數(shù)字。其中有110萬人死于奧斯維辛集中營,這座集中營只是當時上千個集中營的其中之一。1945年1月27日,蘇聯(lián)紅軍解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集中營里只剩下7650名活著的囚徒,其中包括130多名兒童。我們印象中的解放,伴隨著自由、伴隨著喜悅、伴隨著新生,可是實際上,那些經歷劫后余生的猶太人過的好不好呢?很遺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后來的人生中陸續(xù)自殺了。為什么?為什么在被壓迫被蹂躪毫無希望的集中營里沒有選擇自殺,重獲自由怎么就活不下去了呢?
奧斯維辛,到底有著什么樣的記憶……
在《辛德勒名單》中恰好有一些鏡頭可以為我們解惑。
影片的開始,已經可以看出猶太人是一副落荒而逃的樣子,他們其實生活富裕,算是中產階級家庭、生活體面,但在收拾行李的時候也僅僅來得及帶著家人的照片和一些輕便的細軟,大部分之前的東西都來不及拿。
他們走在人群中,神情絕望又麻木,不知道會去哪,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回家。盡管他們已經知道納粹在大規(guī)模的屠殺猶太人,但是仍然心存幻想,希望自己可以躲過一劫。希望一切還不太糟。
然而當他們被送到集中營后,那些猶太人,無論男女,光著身子繞圈跑,這是為了不讓他們私藏任何值錢的東西或者武器。他們被納粹呼來喝去,挑挑揀揀,有的被直接送去毒氣室,有的則可以留下做勞工、暫時不死。
有沒有很奇怪?我們在那些赤身裸體的女人身上看到了發(fā)自內心的開心笑容,是因為在第一輪篩選后她們被允許穿上衣服,她們不必馬上就死。有一個鏡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有個女孩故意用針刺破自己的手指,為什么?
她要把血涂在臉上當作腮紅去取悅那些納粹、黨衛(wèi)軍,用來換取生存的機會。在那個環(huán)境下,這不可恥,但更悲慘。
為什么到達集中營后他們的表現(xiàn)反差如此之大?就好像前一秒還決心嚴肅頑強,下一刻就茍且偷生了?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要知道她們不僅是女人,而且大部分是家境富裕的女人,她們從小就被進行嚴格的教育,從來不是什么輕浮女子。什么令她們對自己的身體如此麻木。
奧斯維辛集中營在波蘭的西南部,但是這些猶太人可不都是波蘭人,他們或者在德國,或者在意大利,或者在匈牙利甚至更遠的地方。他們被送上火車……即使到了奧斯維辛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波蘭。
原文賞析:
……在我們幸存者之中,沒有一個故事或日記不提到這些列車,這些悶罐車廂是由商用貨運車廂改造而成,成為流動的監(jiān)獄,甚至死神的工具。車廂總是擠得滿滿的……每個車廂50到120人不等……不管死在路上,或者死在集中營里,他們終歸要死。運送波蘭猶太人的列車,每個車廂被塞進120人……哪怕幾個小時的旅程也像地獄一樣可怕:人們必須輪流蹲站,而這些人里往往有老人、哺乳期的女人、病人、孩子……
押運猶太人的專列——名義上不提供任何物品,沒有食物沒有水、木頭地板上沒有席子,沒有稻草,不提供任何容器用于生理需要……對于每個人來說,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的體現(xiàn)。
他們就是這樣像“運豬”一樣被運到了集中營。即便到達奧斯維辛的這些人,也是有些直接被害、有些僥幸的暫緩死亡,只是這些僥幸的人也沒有高興的太久,因為,無論他們的家人朋友是否有同樣的幸運,至少他們的孩子已經因為沒有利用價值而被“處理”了。所以,被這場災難改變的不止成年人,還有孩子。很小的孩子已經知道東躲西藏,甚至還知道犧牲同伴換取自保。
電影,只能還原部分場景,卻沒辦法還原真相,更沒辦法還原情感。在電影里,他們可以在睡前聊天、交換信息,雖然看起來她們已經很慘,但這并不足以說明當時的殘酷。
電影里的牢房太高級了。實際上,他們每個人睡覺的空間只夠勉強側躺,人與人互相擠,空氣里彌漫著臭氣。這些人每天吃不飽喝不飽,每天工作17、8個小時,喪盡尊嚴、被辱罵被毆打,沒有水喝。吃飯沒有餐具,所謂的每天晚上10點供給的飲料只夠保證生存,都不足以解渴。他們每天看著一批一批人不見了,被處決了。終于,他們每天想的問題是怎么活下去,怎么偷偷多喝一點水,怎樣趁身邊的友伴不注意掰他一塊面包。終于,一個人該有的道德觀都喪失了,人被剝奪到極限,終于變?yōu)閯游锏臓顟B(tài)。
所以,電影里的聊天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前面我們提到了,這些人其實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雖然屬于同一民族,卻因為母語不同所以交流困難。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們聽不懂命令。大多數(shù)不懂德語的囚犯(也就是說,幾乎所有意大利囚犯)會在進入集中營的10-15天內死去,表面上他們死于饑餓、寒冷、疲勞和疾病,但如果仔細審視,他們死于信息的缺乏。如果他們能夠與更富有經驗的獄友進行交流,他們就可以更好的指導自己的行為:在不犯錯誤的前提下,首先學會如何獲得衣服、鞋子、額外的食物、如何避免殘酷的勞動,如何避免與黨衛(wèi)軍的、通常是致命的遭遇,如何處理無法避免的疾病。
集中營規(guī)定,一次毆打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從而建立犯罪——懲罰——悔改的拋物線。所以“卡波”和他的幫兇們在打人時常常叨咕著:“你知道為什么打你嗎?”以及原因,但是對于語言不通的囚犯來說,他們本能地躲避毆打,但結果更糟。
剛剛我提到了一個詞,“卡波”。他們是集中營里的一種囚犯,他們有可能是猶太人,但不一定是猶太人,有可能是政治犯或者刑事罪犯。他們其實就是打手,是最可恨的那種人,把新來的猶太人折磨致死的就是他們。但他們自己其實也得死,運氣不好的“卡波”可能活不到一個星期就會被取代。
特遣隊:他們也是猶太人,可他們的工作是負責按毒氣室的按鈕,送猶太人尸體進焚化爐。在骨灰中尋找金牙。他們也是猶太人。他們自己也得死,新上任的一批特遣隊員第一個任務就是送老一批特遣隊員進毒氣室。盡管如此,這仍是大多數(shù)人心中的美差,因為這意味著暫時的稍微舒適一些的生活。
而在集中營之外的猶太人隔離區(qū),被納粹選出一個猶太人做隔離區(qū)主席。只要他稍稍表現(xiàn)出可以換得一個面包的四分之一,便組建出一支歌功頌德的隊伍,對他惟命是從。
以上這些都是“灰色地帶的人”,集中營中“被拯救的”人們往往就是他們。更適合的說法是:自私者、麻木者、施暴者、合作者和密探們。最糟的人幸存下來,也就是說,那些最適合環(huán)境的人,而那些優(yōu)秀的人都死了。在集中營中,每個人想的都是按照自己的求生本能,在這樣一種規(guī)則體制下掙扎,怎么樣好好的活過今天,挨過明天。怎樣能在奧斯維辛活下來?第一考慮我、第二考慮我、第三考慮我。
這樣的猶太人和我們印象中特別不一樣,不是那種智慧體面的形象。但這么說不等于說我們自己高高在上比他們高級,相反,他們遭受的磨難是和平年代的我們難以體會的。《奇葩說》有一期的話題是:該不該給彌留之際的痛苦的絕癥患者安樂死?正反雙方各執(zhí)己見爭的面紅耳赤,但你想過沒有,所謂要不要安樂死都是在痛苦的彌留之際,沒有人剛剛知道得病就給自己安樂死的,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人的通常反應是:趕緊治病。這,就是求生的本能,在饑餓、口渴、疼痛面前人的第一反應是“我怎么能稍微舒服一點?”那個時候,怎么不疼比怎么活著更重要。
之前,我們列舉了很多猶太人優(yōu)秀的證據(jù),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是人群中比較優(yōu)質的那一種人。然而盡管這樣,在面臨真正生存問題的時候,真正打倒他們的不僅是納粹的暴行),還有來自同伴的出賣。在集中營里怎樣多偷吃一口東西可能就是生存下來的理由。這就是真相,人類在災難面前的真相。
所以,所有經歷過集中營的幸存者們都有一種恥辱感,那是一段活的不是人的階段,道德尺度完全改變。在集中營的生活中,你的身邊總有一些更老或者更脆弱的同伴,他們或許不夠機靈,用他苦苦地哀求或者無聲勝有聲的懇請讓你心煩意亂。那些請求,請求幫助或者請求安慰,甚至只是一雙請求傾聽的耳朵——是永遠而廣泛的,卻很少得到滿足。
你會不會感到慚愧?因為自己替代他人活了下來。特別是,死去的那個人比你更慷慨、更善良、更聰明、更斯文,更有活下去的意義。所以,當真正的解放來臨,當生存不再受到威脅時,這些幸存者們開始有時間反思曾經發(fā)生的一切,隨之而來的是揮之不去的羞恥感和罪惡感。
很多青年人追問“在集中營那么惡劣的生存條件下,為什么不反抗或者自殺?”
首先,反抗不僅需要詳細的實施計劃還需要周密的后續(xù)措施,還需要有隊伍。以一己之力反抗整個集中營是不現(xiàn)實的。然而在大家都因為饑餓、疾病和毆打而身體虛弱的情況下,反抗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次,就算能夠躲過層層探照燈、鐵絲電網、各種槍口而后逃出來,他們又能去哪呢?幾乎整個歐洲都在掃蕩猶太人,他們無家可歸并且大家對其避如瘟疫,唯恐受到牽連。即使走出集中營,外面的世界也只是更大的集中營罷了,而且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反抗,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關于為什么不自殺這個問題其實更好回答。因為自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是經過思考后的決定。然而猶如煉獄的集中營已經將人剝奪到成為動物的狀態(tài),每天掙扎在各種痛苦的邊緣,哪有機會考慮要不要自殺!也行這么說太空洞,啥叫生存邊緣?和平年代,即便說饑餓也很難令人感同身受。那么試想一下因為拉肚子,肚子疼得坐立難安恨不得瞬間就坐到馬桶上的時候吧?試想一下那個時候會不會有人選擇先用自殺解決問題……只有當他們離開集中營,曾經那些噩夢般的經歷才又在平靜的歲月里一一鋪開,那些曾經共患難的獄友,那些更該活下來的面龐都在記憶深處翻涌重現(xiàn)。于是,自殺成了他們清洗靈魂尋求救贖的最終選擇。
在時間的長河里被淹沒的有受害者的痛苦、也有加害者罪行,當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曾經在集中營中施暴的納粹已經矢口否認曾經的罪狀,當?shù)聡乱淮砷L起來的青少年已經對那段還不曾遠去的歷史將信將疑,我們的作者普里莫·萊維用他的筆將歷史的真相一幕一幕鋪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