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由
成就日記:(2015.11.1)通過和馬琦博士交流,對成長過程中的四個關鍵阻礙點有了清晰的思考總結。做出來,問出來,說出來,寫出來,這四點是成長的坎,需要一一克服邁過去,方能有一個快速成長期。(教學相長,分享是最好的成長方式。這些話說得真是分厘不差,實踐后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徹。)
去年和馬博士進行了一次電話約聊。因為在三七二一的持續投入實踐,成長到了一個坎,一直有種摸得到但是突破不了的感覺。這次約聊,讓自己向前邁了一步,得到“成長四出階段法”的思路梳理。
- 做出來——突破知而不行的障礙,先做,是好是壞后面再調整。
- 問出來——實踐的過程中自然會有疑問產生,需要善問,尋求解決方案。
- 說出來——疑問初步解決,需要通過說(答疑)的方式進行反復梳理錘煉。
- 寫出來——在自己對一個知識點基本梳理清楚時,用文字輸出來分享。
二、機遇
近期一直在抄寫GROW模型,加強自己對它的理解。上周六(2016.01.16)千里跬步小組組織了第二次討論會。針對這次討論會就以GROW模型來進行下分析。
R:個人對計劃制訂和回顧存在疑問。小組討論氛圍,模式,制度未落實。
G:周計劃制訂回顧的疑問要能澄清,小組會議制度需要貫徹。
O:問題導向,個人經驗為手段進行輔助,進行討論答疑。
W:眾人解決問題的態度很積極,意愿較強,提出了下一步行動要求。
這次會議結束后,進行思路梳理,經驗沉淀時,發現小組幾個人能量不同,所處的階段也不一樣。我們都需要尋找突破當下障礙狀態的大方向,而不是被成長的坎障礙住,處于焦慮無解狀態,甚至下意識屏蔽漠視它,最終發展到認定自己就不是那塊料的自毀階段。
一旦知道自己碰到坎了,反問下自己,是否能用四出階段法來找到突破方向!千萬不能原地踏步!
三、沉淀
前幾天瀏覽了永澄老師的博客(掌握精通四層次法),越發覺得我們的思維需要不斷地進行框架化,形成一系列的結構思維模型。
- 當自己的思維層級不夠高,無法梳理出方法層級的思維框架時,就從案例入手,做好自己任務過程記錄,為后續成長的自己積累素材。
- 當思維層級達到初級階段,最需要有廣納博收細思精煉的原則來要求自己,不斷積累,將素材,信息向體驗,經驗轉化。
-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想事情比較清晰了,抓住機會,將碰到的事,接觸的信息,掌握的經驗梳理下吧,形成框架,最好是通適性的模型。
- 把自己梳理的通適性模型應用實踐到各個領域,進行驗證,再提煉。這個階段如果能出成果,那么模型一定是提升到方法層級了。
- 將能產出成果的方法模型分享傳播給他人,用利他原則造福社會,為自己創造價值,進行提升到理念的層次去。
四、資源
加一的精彩總結:計劃的調整,回顧的高度,決定成長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