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遇到一個貴人,此人是北宋名相龐籍,他在龐籍的賞識和舉薦之下最終擔任朝廷史官,在館閣任職期間閱讀了大量的國史圖書,在太常禮院任職期間閱讀了大量的禮儀典籍,為日后著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龐籍之后,他遇到了人生里的第二個貴人,這個貴人更加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說來有趣,在民間的戲臺上,龐籍是包拯的死對頭,戲說里的這對黑白冤家都成了司馬光的人生導師。真實歷史上的龐籍并非奸臣。
包拯之后,他所遇到的最后一個貴人是有宋一朝看人最具眼光,北宋政壇最大之伯樂歐陽修。歐陽醉翁對其下的定語是“德性淳正,學術通明”。短短八個字,總結了司馬光一生的德操品行,這短短八字,是他一生都引以為豪的榮耀。在歐陽修的大力舉薦之下,他正式步入翰林院,成為當時名聲最顯赫的大學問家。
早在包拯手下任職期間,司馬光就結識了王安石,王安石年長司馬光兩歲,也是包拯的部下,他們一度共事過后,都欽佩對方的品德學識,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友,歷史很反諷,司馬光和王安石這對熙寧變法時的死對頭竟然在最初的時候私交甚篤,是互為傾慕的知交。
公元1068年,在延和殿,在皇帝面前,司馬光第一次和王安石在公開場合進行了大辯論,延和殿廷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無論是坐山觀虎斗的皇帝,還是置身事外看熱鬧的大臣,還是唾沫星子滿天飛的正方反方都不會料到,這次小小的爭論就好像蝴蝶扇兩扇翅膀,會在將來發(fā)生一場摧枯拉朽的龍卷風。1068年的那一天風和日麗,萬里晴空。文質彬彬,穿著體面的老先生們侃侃而談,各抒己見。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平常,實際情況是在歷史的長河里引爆了一枚核彈,其威力誰都無法評估出來,完全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因為這是熙寧變法的開端,這場革新在歷史教科書里有一個更加熟悉的名字——王安石變法。
直到很多年后,司馬光想起那天在延和殿發(fā)生的這一幕都會痛心疾首,他為自己無法將變法扼殺在搖籃里而感到遺憾,祖宗之法不可變,一變,國家的根基就動搖了。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在高呼,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司馬光一次又一次回擊。于事無補,延和殿廷辯后第六個月,新法正式施行。
那么,這次廷辯都講了什么?
王安石說: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我有辦法在國家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不會增加人民的負擔,不會損害人民,利國利民。
司馬光說:民不加賦如何國用饒,要想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必然是要向人民增加賦稅,從而損害到人民,利國損民。
王安石說:需要在體制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倒一切重來,創(chuàng)造出有利理財?shù)闹贫群铜h(huán)境,國家?guī)椭傩绽碡敚诎傩赵黾邮杖氲那疤嵯?,國家再提高賦稅,如何會損害到人民?
司馬光說:華夏自古是農耕社會,再說我朝人口眾多,不把農業(yè)放在第一位,如何養(yǎng)的活這么多人,人人都去搞理財,那么誰去耕地?哪來的糧食供人吃喝?
用現(xiàn)代的比喻打個比方,司馬光認為天下有100塊錢,皇帝有50塊,百姓有50塊,如果讓皇帝擁有60塊,那么必須要向百姓哪里掠奪10塊,百姓的口袋里也就變成了40塊,百姓的利益被損害了。王安石認為天下有100塊錢,想辦法讓100塊變成200塊,那么皇帝擁有100塊,百姓也擁有100塊,皇帝收入增加了,百姓收入也增加了,國家獲利百姓也獲利。
如何讓100塊變成200塊,這是熟讀四書五經的司馬光永遠都想不明白的問題。治國就得靠以農為本,輕徭薄賦,施行仁政,治國靠的是孔孟那一套學說,而不是靠什么理財什么變法那一套歪理邪說。
司馬光第一次和王安石怒目相視,在司馬光的眼里,這個曾經情同手足的好友,變成了夢魘,而且這個夢魘有可能會糾纏自己一生。
年輕的皇帝宋神宗趙頊認為王安石和司馬光說的都有道理,王安石也好司馬光也好,他們的出發(fā)點都是為國為民,他們的論戰(zhàn)是拋卻個人利益的君子之爭。但是他更愿意采用王安石的主張,這是開源的方法,何不嘗試一下。
當變法運動在皇帝的強勢支持下轟轟烈烈展開,司馬光輕嘆一聲,介甫給天下開錯藥了!然后他甩甩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很瀟灑地去了洛陽。
宋朝的洛陽叫河南府。東京開封、西京河南、南京應天、北京大名,為大宋王朝的四京,四京中河南府洛陽自是天下之中心,洛陽牡丹甲天下,這里是屬于牡丹花的城市,也意味著這里屬于富貴。這里有最旖旎的風情,最熱鬧的生活,最隱逸的時光,更重要的是國子監(jiān)在洛陽,眾多文臣遺老和文人學士也多匯集在此,所以司馬光選擇了到洛陽去韜光養(yǎng)晦。
在政治上,他敗給了王安石,好像一下子敗的山窮水盡,但是穩(wěn)重如司馬光者會被艱難險阻嚇倒嗎,他毫不懼怕,即使山窮水盡又何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看天邊云卷云舒,男子漢大丈夫自當寵辱不驚。
理想雖敗,生活猶榮!
他司馬光的名氣天下誰人不知,他可太出名了,在少兒時期就以砸缸救人一事傳為天下美談?!端问贰愤@樣評價他“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老師歐陽修這樣評價他“德性淳正,學術通明”,他自己這樣評價自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我沒有什么特別出色的地方,只是我平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
有句彥語叫“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天下人都知道這個堂堂正正的大君子,天下人更是相信他,尊敬他,以致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人山人海,人們要爭著一睹司馬君實的風采,甚至有的人爬到房頂去看,踩碎不少瓦片,爬上高樹去看,折斷不少樹枝。
他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冷靜和持重!進士及第那時,皇帝在瓊林苑給新科進士設聞喜宴以示勉勵和恩寵,按照慣例,參加者要把花插在帽檐上以示榮耀,內侍捧出還帶著御花園清晨露珠的鮮花,供未來的國之棟梁們佩戴,他們都恭敬地戴上,山呼萬歲。唯獨司馬光認為男子簪花有失古禮,巍然不動,旁人規(guī)勸:圣上所賜,不可不受。他才勉強簪上一朵。
宋國之富讓士大夫聲色犬馬,讓百姓歌舞升平,宋人愛詩畫,愛花草,愛茶酒,愛山水,愛歌舞,愛美人,宋人愛一切豐盛的年華,愛一切浪漫的時光。唯獨司馬光,一切享受都與他無關,他只愛埋頭看書著書,心里填滿了浩然正氣,腦里裝滿了治國良策。夫人不能生育,就急了,親自挑選美人為夫君納妾,送進司馬光書房,司馬光只顧埋首書堆,不正眼瞧一下,美人為投書呆子所好,取出一本書搭訕:大人,此為何書?司馬大人肅立拱手:尚書。隨后再次埋首書堆,美人頓覺無趣,失望而退。
清貧,樂道,省吃,儉用,是他一生的原則。當時的大官王拱辰的家是豪宅,同是大官的司馬光的家卻是陋室,時人編了一句順口溜:王家鉆天,司馬入地。
到了洛陽,他過上了如愿以償?shù)纳睿K于有了足夠的時間和耐性去編撰他的那本《通鑒》。多年以前,他深感歷代史籍浩繁雜亂,讀史者難以遍覽,是不小的煩惱和遺憾,只有撮取其要,重撰一部集歷朝歷代史書精華的通史,方可大快人心。暗暗下定決心要著一部紀傳體通史。后來這部史書就是在洛陽完成的,因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所以最后定名為《資治通鑒》,歷時十九載完成,十九載的含辛茹苦,十九載的苦中作樂,十九載的寂寞寒燈,十九載的江湖夜雨。和喧囂相離,和孤寂相愛了整整十九載。外面王安石在一步一步下著他心中的大棋,這里司馬光在一筆一筆寫著他心中的歷史。
在洛陽的史書堆里抬頭,司馬光意識到,總有一天會和王安石再啟君子之爭??傆幸惶鞎送稣?,那也是爭斗結束的時候,想到這里,內心難免悲涼四起。
插圖:汪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