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奧匈帝國乘俄國在日俄戰爭戰敗之機,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山,進而企圖吞并塞爾維亞。而經過兩次巴爾干戰爭之后,實力大增強的塞爾維亞則希望實現南斯拉夫民族統一、建立大塞爾維亞。被吞并的波黑也迫切希望擺脫奧匈帝國控制、并入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的企圖得到了德國的支持,而俄國則支持南斯拉夫的民族統一運動。這樣,德奧與俄國在巴爾干地區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巴爾干成為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焦點,一旦爆發事端,就有可能釀成全面沖突。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位繼承人、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檢閱完在波斯尼亞舉行的、帶有挑釁性的軍事演習后,攜其妻子到薩拉熱窩巡視,這是一個被后人視為在干柴堆上玩火的舉動。當時的塞爾維亞充滿著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在從薩拉熱窩市政廳返回的路上,斐迪南夫婦被塞爾維亞族愛國青年加弗利爾。普林希波刺殺身亡,這就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似乎是一次偶然事件,它之所以能成為引起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戰爭的導火索,完全是由當時帝國主義國家好戰的政治決定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后,各國發往奧匈帝國的唁電似雪片般飛來,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渴望戰爭而正發愁找不到下手機會的德威廉二世卻異常興奮,他公開叫嚷: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以后,喪失了皇儲的奧匈帝國老帝弗蘭茨。約瑟夫盡管沉浸在悲痛之中,但還懂得謹慎從事,因而沒有貿然對塞爾維亞宣戰,而是派密使到柏林尋求德國的支持。
7月5日,德威廉二世拿德國的全部資源作抵押給維也納開了一張隨意使用的空頭支票:如果奧匈帝國與俄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德國將站在奧地利一邊。最后這幾個字,使維也納堅定了戰爭的決心,在一個月內徹底破壞了歐洲和和平。
開戰的基調定下之后,奧匈帝國于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政府遞交了最后通牒,提出了15條讓塞爾維亞政府不可能接受的苛刻要求,限48小時之內答復。盡管塞爾維亞政府忍辱求全,接受了大部分條件,奧匈帝國卻在德國的慫恿和支持下,于1914年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二天,奧匈帝國的炮彈就落在了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對此,俄國于7月30日作出強硬反應,宣布實施總動員,聲援塞爾維亞。對于俄國的反應,德國向圣彼得堡發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內撤銷總動員,沙政府對這項通電置之不理。8月1日,德國正式對俄國開戰。法國作出反應,宣布實行總動員。8月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比利時拒絕德軍過境,德國對比利時宣戰。同一天,英國對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對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意大利宜布中立。從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開戰,到英國卷入戰爭,前后不過一個星期。戰火迅速越出了巴爾干范圍,形成了一場全面的、世界性的帝國主義之間的大廝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打到1918年11月,歷時1565天,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形成了三條戰線:
西線一由英國、法國、比利時三國軍隊對德國作戰,戰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全長700余公里。
東線一由俄國對德國、奧匈軍隊作戰,戰線從波羅的海延伸到羅馬尼亞邊境,長約900公里。
南線也就是巴爾干戰線,沿多瑙河和薩瓦河一線,主要由塞爾維亞軍隊與奧匈軍隊作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