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世界歷史之十八: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德、奧、意)和協約國(英、法、俄),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擺脫國內政治經濟危機、鞏固壟斷資本主義的統治,而發動的非正義的戰爭。

戰爭歷時4年零3個月,戰火席卷歐、亞、非三大洲,波及38個國家,受牽連的人達到15億以上,占當時世界人口的75%

戰場上傷亡的士兵傷亡達2000多萬,平民傷亡也在千萬以上。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空前的激化,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受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一直被奧匈認為是在巴爾干擴張的主要的障礙。

為了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恫嚇,奧匈決定于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國恥日”(1368年6月28)在波斯尼亞首府舉行軍事演習,以示其侵略的野心。

這一消息,已于當年的4月傳出。塞爾維亞的秘密民族主義組織民衛社和黑手黨,決定派人去暗殺這次演習的好戰分子奧匈皇儲弗蘭茨·斐迪南。

5月,黑手黨7名成員分頭潛入了薩拉熱窩,為暗殺活動進行周密的準備。6月28日上午10時,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后,乘敞篷汽車進入薩拉熱窩市區巡視。

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黨成員查卜林諾維奇突然沖到車前,向斐迪南投擲了一枚炸彈。司機見此情景,加足馬力,汽車沖向前方。炸彈落到了隨后的汽車上,炸死一名軍官和幾名群眾。查卜林諾維奇當場被捕。

斐迪南故作鎮靜,揮手示意繼續前進。到市政廳出席了歡迎的儀式,稍做休息后,他又乘車上街,招搖過市。當汽車途徑一拐角處時,17歲的中學生加·普林西波沖向前用槍打死了斐迪南夫婦。

德奧集團在暗殺事件發生后,欣喜若狂地叫囂道:“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1914年7月28日,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8月初,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的戰場上進行的。英、法、比軍隊和德軍對抗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的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的作用。

這次大戰可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里,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頑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中,雙方接著就修筑戰壕,長期對峙,轉入了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個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

在這一年里,雙方出現了3次大交戰。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的戰場,日德蘭海戰后,英國人牢牢的控制住了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的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了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戰爭。

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了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