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費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有無,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是三者雖異,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pí)胲(gāi)1,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于寢廟,又適其偃溲(sōu)2焉,為是舉移是。
請常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于同也。
注:
1膍(pí)胲(gāi):膍,牛百葉;胲,牛蹄。
2偃溲(sōu):廁所。
解:
本章講“移是”。
《齊物論》章四有“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也,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本文首段開頭疑襲錄而得。“未始有物”,這是古人的“知”;其實并非真正沒有物,只是古人根本不知道“物”。這是古人與天地合德的表現。隨著智識的覺醒,“物”“產生”了。這時的人們處于某個臨界點,一邊要進入物的分別,一邊又回溯著天地合德,所以出現“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的生死一體的見解。到后來,物的分別完全取締了天地合德,“有無”成為建構人存在的家園的仿真地基。但人們意識不到,還以為無是最先有的,然后才有生死。其實,所謂的無有、生死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以分別的視角對自己、社會、世界的認識。
既然是非的相對,無非是視角的不同,那還有什么絕對的是,和絕對的非呢?所以有了“移是”,即是非不定的說法。不過,“移是”本身是一種“是”,那它到底是“是”呢,還是是“非”呢?這是“移是”問題的理論困境。所以文本說“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移是”只能不可知了。除了邏輯的辯難外,作者又試圖從是非的來源來說明“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名實,因以己為質”,世人普遍貪生厭死,為己棄人,那么有益于“生”“己”的皆為“是”。不過,“生”“己”的“是”難道不值得質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