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與同是hr的同僚聊天,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工作和愛情,有時候是一樣的,喜歡才會愿意去付出,才能不畏年華老去,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和恒心面對越來越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才能相看兩不厭。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相親和面試。
干招聘久了,常常能練得一雙火眼金睛,也許一個問題,不僅能收到對方想告訴你的,也能獲得你想了解的。
而面試的種類有結構化面試與非結構化面試。至于分別,就拿相親舉個例子,你在不同時間與不同人相親,在這個過程中,你通過同一個問題去了解每一個人,這稱為結構化面試,你若通過不同的問題去了解不同的人,這稱為非結構化面試。
一個好朋友的同事,從畢業后就從事招聘工作,某天經家中長輩介紹與一男子相親,因第一次相親沒什么經驗,不知道怎么開始,便說,你先做個自我介紹吧。
也許聽起來像笑話。可是相親和面試說到底,諸多相似。
綜藝節目《中國式相親》,作為hr看起來,多像面試。面試官一樣的嘉賓與其父母,面對走上臺參加“面試”的嘉賓。
當我們過年回家奔赴一場一場的相親,會不會覺得像當初趕赴一場一場的招聘會。
像面試一樣,一次認真對待的相親總歸想有個“收獲”,于是愿意去努力,也會好好去準備,比如場地的選擇、臨時抱佛腳的相關知識補充,一套得體的衣服,淡妝,也許還會有一點點緊張。
當然也會事先去了解,相親,通過介紹的那個人去了解,面試,通過網絡或者投遞的簡歷。
hr通過簡歷篩選,確定參加面試人員名單,然后確定面試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如此等等。
相親,則通過,介紹人描述,發送照片,加微信等等去了解,然后同樣需要確定,是否見面,如此而已。
記得剛剛好四年前的一次相親,對方說能不能把自己的情況發過去,雖然當時抵觸弄得跟面試一樣,如今想來,兩者本就異曲同工。
有時候想想,經親人朋友的介紹的相親,倒也像極了招聘里的推薦。我推薦給你合適的人員,自然希望可以幫到你,也希望有個圓滿,只是圓滿與否全在你們自己。
相親和面試都是雙向選擇,任何一方的不情愿,都不會有以后。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緩和氣氛,例如你今天坐公交來的?還是開車來的。
如果對方回答,開車來的。愿意的話,便會接著問,路上有沒有堵車?諸如此類。
這樣的前奏結束后,需要了解各自的供給和需求。
倘若你的能力恰好是對方所需,而你也愿意,便皆大歡喜。這就像招聘中所說的勝任力、能崗匹配、人崗匹配一樣。
相親,倘若與你相見的那個人,符合你心中所有的期望,而對方喜歡也懂得你的歡喜,自是兩廂情愿,也能有個后來。
當然符合對方所愿而你卻不喜歡,或者對方公司的條件符合你的期望,而你卻不符合對方的要求,也是常有的事。
面試中被問及的“之前有哪些工作經歷?”“為什么離開上一家公司?”,大型服務類綜藝節目比如“非誠勿擾”中談到或者相親時被提及的“談過幾次戀愛?”“上一場戀愛是因為什么分手的?”是不是很像?當然,還有那句“不工作的時候喜歡做什么,有什么業余愛好?”
面試時出現的“哈羅效應”、“首因效應”相親時一樣會出現。
除此之外還有時間的把握,“符合”“喜歡”的自會有接下來的一面二面三面,“不符合”“看不上”的便會草草結束。
每次面試結束后,常常聽到的那句“如果合適,三天之內”我們會跟您聯系。言下之意,如果不符合要求,便也不會有三天之內的聯系,所以不必等待。
不管相親還是面試一廂情愿的那一方總會打電話或者微信之類的去詢問,希求對方能給自己一個機會。
面試和相親一樣,強扭的瓜不甜,甚或根本扭不來,不如灑脫的說聲感謝,有人離開,自然也有人來。
一個人會同很多人相親,然后會選擇那個自己看得上對方也不嫌棄的人相處。就像參加很多公司的面試,然后選擇最中意,對方也接受的公司入職。
像面試成功不能保證以后的入職、進入試用期、轉正一樣,相親后,彼此愿意相處,也不能保證之后的順利戀愛和步入婚姻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