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的一位芳鄰,已經35歲了,可至今仍孑然一身。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單身有什么可以議論的呢?是的,但問題是,她很想走入圍城,卻難以如愿。自然接下來的問題應該是:那是她長的不好看,或者脾氣不好?我曾有幸見過幾次,并成為朋友,就我的感覺,她的脾氣肯定是好的,出于書香門第,而自己亦知書達理。至于長相,雖未必沉魚落雁,但可用“養眼”二字形容。
那么,問題在哪兒呢?以我對她的了解,歸結為“習慣性尋找!”她聽后呵呵一笑,搖搖頭又點點頭。
其實,她是有過幾段戀情的,但都以無果而終。大學時,一個男孩很喜歡她,她也有些兒感覺,交往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覺得男孩雖然各方面都優秀,卻就是一個完全的沒長大的孩子,讓她頗是失望,自然分手了。
工作后,一個大她近十歲的男人走入視線,開始還暗暗有些兒慶幸,原來還有這么一個人在等著自己。交往深入后卻發現,年紀大有很多好處:穩重、成熟、做任何事情都細致入微;可是有一樣不好:就是不夠浪漫,沒有前男友的率性帶來的那些兒驚喜!結果可想而知,以自己考上研究生逃離那個單位和那段情為結點。……
其后的故事不用多寫了,大多是會與以前的男友進行比較。相比,原來是不錯,但若追求純完美,那么就會帶來很多的負面效果。
猴子掰包米的故事人所共知,用來形容這位朋友,雖然有些地方暗合,但的確有些不恭。
記得讀泰戈爾的詩時,有段讓我難忘的故事:當薩那坦把點金石送給一貧如洗的婆羅門的吉般時,他卻將寶石投入了恒河的波浪之中,而要薩那坦賜給他一點兒睥睨世間一切財富的財富,這卻是精神上的需求!
其實,人世有多少類似的故事?我覺得并非童話。很多的事,很多的理,說來簡單,可如果你是當事人,就不一定是那樣的簡單了。
尋找,探索,本都是好事,可用在某些方面卻未必,此一時彼一時,此一事彼一事也。尤其是當尋找成了一種習慣時,就很難做到對自己的腳步收放自如了。
事實上,不光是找結婚對象如此,找工作不也是如此嗎?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自己不喜歡的地方一呆就是一輩子?我想除了自己“沒本事”之外,更多的是,他(她)知道,工作只是為了生計,盡管那工作與自己學的相差有多么的大,盡管自己的興趣完全不在那兒,可是他(她)會調整自己,把工作之余的時間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要把工作與自己的興趣能夠分開就可以了。相反,有些人動輒炒老板或者被老板炒,雖不能說全是個人的責任,但恐怕與“一氣而怒”多少有些相關吧?
有時,我就在想,做人真的有些難:太執著可能流于固執;太隨性則可能步入輕率。要于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真的是不易的。不過話得往回說,關鍵之關鍵是你想要的是什么?正如同那婆羅門一般。如果知道了這點,那就總能生活在快樂之中了,尋找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美麗的享受!就如同我們去旅游或者戶外時,享受的就是出行本身的心情,那種把想法化成現實的一分真實感覺。如果所到之地風光無限令人忘懷不已,自不必說;即使是“不過如此”又如何呢?畢竟,我此行已經完成!
回到芳鄰朋友,對我所作的分析診斷,其實她也是很認同的。雖然開始有些難以接受,但其形象足以讓她信服。在我啦啦沓沓地講了上述的意思之后,她似有所悟,也接受了我的建議。在這里祝愿她能克服習慣,早日完成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