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生命,因為初生牛犢,往往鋒芒畢露。
也有人說年輕人也要韜光養晦,不要過早的挫傷銳氣。我僅能以年輕人的口吻難以認同,可我也聽過出色的前輩鼓勵年輕人“沖動”。年過古稀的舞蹈家陳愛蓮在《開講了》說過:“正是因為沖動,才是生命,才是年輕啊。”沖動是鋒芒畢露的一種,嶄新的生命總是想“搞事情”,不是真的想一夜成名,不過是尋求認同。
可每個人都生來與眾不同,誰還沒喝過不眠的烈酒,誰還沒一籮筐的故事。為了脫穎如初,我們往往鋒芒畢露過了頭,就成了裝逼失誤。
? ? ? ?圖片來自網絡:青島插畫師 Lett yice ???
去年九月,剛上大一,我去電臺編輯部面試。
幾個人一起進去,我很幸運地排到了最后,正好可以找找考官們的套路。發現每個面試的人都會被問到喜歡讀誰的書,對哪本書情有獨鐘。而被屢屢談起的作家多是近年來火起來的青年作家,雞湯文和情感故事居多。有位姑娘很是特別,說她喜歡魯迅,考官們突然抬起了頭,開始認真“盤問起她的底細”。
于是我現學現賣,在被問起時,斗膽說自己喜歡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雖說是暢銷書,很多人還是在書里復雜的家族體系面前敗下陣來。因為我堅持讀完了全書,覺得說起來會十拿九穩。卻沒想到,考官里有位學姐對這本很有研究,頗有見地,被她一追問下去,我便漏出了破綻,一時語塞。
后來,這面試便泡了湯。
不是看了幾本暢銷書,就能假裝是愛書的狂熱分子;也不是去過所有爆滿的旅游勝地,就能說自己是愛旅游的生活家。我們不能把所做都當成談資,把出行都簡化成坐標,把名著里的精妙都縮略成書名。
兩個大學生酷愛冒險,一番準備之后懷著一腔熱情奔向了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廣袤沙漠所在的無人區。無數的人奔去那片沙海挑戰著生命的極限,夢想著成就不可能的標簽。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運。沙漠吞噬生命是不會事先預告的,他們倆卻不幸中招。在經歷了斷水,暴曬,絕望之后,一人死亡,一人也險些喪命。
我一邊佩服著二人的勇氣,惋惜著離去的生命,一邊也在為他們上路時的魯莽不敢茍同。二人并沒有豐富的徒步穿行的經驗,卻選擇了從未有人走過的歷險道路;而喪命于沙漠的那一位在臨行之前還開玩笑說不過是以后多個談資,好拿來炫耀。
量力而行很重要,年輕并不是無敵,人在沙漠面前的渺小,不過是星辰于宇宙而言。不過是想做一番驚人的壯舉,不料卻鋒芒畢露過了頭,裝逼失誤,還送了性命。我不是質疑冒險的初衷,不單是我,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敬佩的是理性的冒險,而不是無畏的沖動。
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時代,鋒芒畢露更容易脫穎而出,但絕非捷徑。獲得人們一時的肯定也許只需一句驚人的言論,可要得到持續的關注卻絕非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你只有“滿腹詩書”,才能“兵來將擋”。
我有位十分敬佩的同學,平時不顯山露水,從不賣弄自己學養深厚,卻總是能在恰當的場合毛遂自薦,往往一鳴驚人。
記得最清楚的是高中一次群英薈萃的PK賽,兩隊遇上勁敵,一時難分高下。問題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刁鉆。幾道國學,中醫相關的題一問出來,全場鴉雀無聲,可她卻從容不迫,應答如流。場下再沒有人敢說這題出得平常,自己站上去也能說出一二。
可大多數的我們,涉獵越廣,所能道出之物越是乏善可陳,不過是讀了些干貨,稍微入了門懂了些門道,就沾沾自喜,奔向別處去了。這樣一來,短板稍長了些,長板毫無精進,最后還是裝不了多少水。如此一般,當你想要嶄露頭角時不免會露怯,鋒芒展露不成,反而裝逼失誤。
初入大學的校門,看到大部分的人活得很忙碌,穿梭在社團組織之間。我們總能從過來人嘴里聽來很多實在的道理,少走一些彎路。新老生交流會上,他們會告訴我們,別在社團組織中迷失了自己,確立明確的愛好,并且對自己的愛好專一。社會上從來不缺什么都會一點的“二把刀”,學藝精進了才不會發生裝逼事故,高不成低不就。
本來我是想寫一位自稱大神的學長的故事,卻猛的發現,自己做事尚且形式感太強,居然還對別人評頭論足,唏噓不已。我也免不了在朋友圈里裝逼,把自以為小有成就的事情拿來博人一贊。
想到前些日子跟朋友的對話。我在寫一篇“影評”,他要我發給他看看。作為編導人,又身為朋友,他只說:“你這頂多是篇不錯的觀后感,談不上影評。”無意的裝逼著實的打臉。
又想到近來重溫了《射雕英雄傳》。楊康才智過人,卻盛氣凌人,展露鋒芒不免在江湖結仇。會了難得的功夫九陰白骨掌,便拿來賣弄,招惹是非;偷了《武穆遺書》,便自鳴得意,卻依然敗北。沒能在武林闖出名聲,卻徒然留了一生的悔恨,只能以死賠罪。雖說小說自然是愛憎分明的,楊康的下場是猜得到的悲劇。可楊康身上的善妒,沖動,和“鋒芒畢露”確實是人性里的弱點,每個人都要在一生中為此修行。
寫這篇其實是自我反省,同時拿相國曾國藩的一句話拿來共勉:
“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