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朋友問你:聽到內向這個詞,你的第一印象是啥?呆板、孤僻、敏感?還是深邃、魅力和有才?我很好奇你會如何作答。
我身邊的朋友大抵選擇了前者。
我自己屬于內向型性格,更糟糕的是我也是悲觀主義者。于是乎,對于內向,尤其是悲觀的內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共鳴和自己的看法。至于內向的成因,天生、學校、父母、工作,不一而足。我只是千萬人之中因為家庭創傷而成的一小份子。
我理解的內向者,這類人有一個共同點:內心有一部分陰暗的角落,可能是個缺口,也可能是個小黑洞,反正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1
你也許感興趣為何大眾偏向選擇的是負面印象,或許你本身就是這么認為的。
七年前,大家從幼稚青蔥的無知少年,跨過了初中,迎來了高中時代。無論男生女生,上課認真聽課聊天吃零食分門別類,課間小集體嬉戲打鬧開玩笑各成一派。而我,在本是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青春期時段,卻偏偏保留著從小以來的沉默,在同學眼里從來都是寡語少言,顯然是那一群高中生中的怪胎。
至今仍忘不了高三畢業相冊全班留言里的一句話:我離你咫尺之近,卻像是隔了銀河之遠。——來自于坐在我左邊的女孩,中間只隔了一條過道。
等到了大學,我以為換了個環境,換了個人群,畢竟長大了幾歲,總不至于還像是以前的愣頭青吧。沒想到一如既往,可以沉默不語的絕對不會開口說話,當了班干或社團干部也只是必須要說的事兒才會在同學面前說,大部分時候只是以做為主。突然感覺沉默是金是否可以理解為口中含金不可公開示人???
在大學期間也經常被身邊的好朋友批評為情商低,我也自認為如此,因為每次跟人打交道都是超級無敵蹩腳和無奈,自稱話題終結者。對,我就是那種能把天聊死的人。現在回想起當時跟我聊的那些人,內心里應該也不好過吧...
我當時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內向有什么好,看著別人口若懸河,講起段子來行云流水的樣子簡直羨煞旁人!
2
直到為人處事接觸多了點,心智也逐趨成熟之后,偶然的一個機會接觸到一本國外的內外向分析書…書名忘了會不會被打…才了解到內向者因為鮮有交際或不擅長打交道,大部分思想感情都是自己消化,換句話說:內心世界是內向者的能量補給站。
相比外向者來說,內向者因為沒有了參照對象,聽到的歌,看到的劇,大部分事物和價值觀都往自己身上套,將自己視為小白鼠,使勁找對方和自己的共同點,目的只是為了憑借自身經驗檢驗事物真偽。說實話,這樣子很危險。
舉個例子,比如在自我封閉的世界里待久了,刷著知乎,突然看到“得了自閉癥是怎樣一種體驗”,會聯想到自己,很多類似的癥狀和感受,包括不善交際和言談,對事物缺乏長久興趣...很難不懷疑自己,于是乎很快就多了一個標簽——自閉癥;再比如你能感覺到身邊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好像永遠都那么充滿活力,永遠都那么積極樂觀。遇到一位“大嘴巴”朋友,平時沒事喜歡扯淡,很容易就將你定義為悲觀和消極,因為在一個樂天派眼里,內向封閉,悲觀厭世完全是他的對立面,再多八輩子也無法理解;相反,敏感的內向者則會將對方的自信視為攻擊和越界,反過來報之以恨,心里同樣無法理解對方,雖然那只是一個普通外向者的日常。
但實際上到底是不是真的得病卻無從得知,反正也沒有這個閑錢去看心理醫生,或者說有錢也沒勇氣去面對…
?在檢驗真偽的過程中,一個標簽一個標簽地往自己身上貼,無形的鎖鏈穩穩地束縛著靈魂。
3
?或許是自尊心使然,我也曾想極力模仿外向者的交際方式。今晚下定決心以后要積極向上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時刻保持微笑示人,但很快第二天一早過后就不會那么理直氣壯地堅持下去了。因為別人記憶中的我完全不是那樣的畫風,何來的積極向上、活潑開朗?別人反而會覺得很奇怪,最多只是覺得我有好消息,還是天大的那種好消息。敏感的內心不禁懷疑人生,活活像個孤獨患者,覺得自己很失敗很受挫,不止有病,還病得不輕。這時能看見的只是名叫自卑和脆弱的惡魔在悄然慶祝勝利。
在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社會,內向者會顯得跟周遭如此的格格不入。歷史上大多被記住的內向者有很多,梵高、牛頓等等等等。但被記住的大多數都不是他們的人,而是他們輸出的作品,很多人也只是把他們作為一種談資,沒有欲望去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更不會問他是否內向,或者甚至都不曾知道他們的存在。內向的林黛玉一生以淚洗面,榮華富貴的賈府生活也無所謂例外不例外。
因為不會主動說話或者做事,內向者自然也就沒有那么頻繁地與他人有利益瓜葛,順理成章地變成(老)好人形象。但是積蓄了滿滿的負能量終有突然爆發的一瞬間,到那時只會讓別人覺得平時看起來溫順無比的印象碎落一地,從小綿羊到大灰狼,可想而知?其實最后無論爆發與否,受傷始終是內向者自己,并且好像永遠都走不出這個惡性循環。
4
我見過上帝不止幫他關了門還關上窗導致最后窒息了的;也見過跌倒谷底從頭再來也完勝老天爺的。關鍵取決于顏值嗎?對一半,顏值很重要,不過關鍵還是態度。
?雖然內向并不完全等同于悲觀,但內向性格確實更大概率變得悲觀,我覺得這兩種東西存在至少70%的交集。因為相比外向者,擅長自己跟自己對話從來都是內向者的風格,內心世界能量相比外向者豐富得多;但動力畢竟存在消耗殆盡的一天,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太容易出事了,受的傷都是內傷,情感和話語不輕易表露,并且最讓人擔心的是自己淪陷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片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隨時可以像癌細胞般蔓延。奇葩大會的情緒攝影師大王,拍到的是人群在現實生活壓力下無處流淚的照片,悲觀內向者何嘗不是其中的一員。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內向,卻可以看到另一番風景。我時常渴望獨處的時空,因為只有獨處,我才能找到內心的自己,才能在安靜的氛圍里冷靜思考,雖然沒有太多社交,但這也意味著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看一本《沉默的大多數》、追一季《暴走大事件》、唱一首《富士山下》、打一會籃球,還有就是寫寫這篇文章。冥冥中感覺上天不是懲罰我,而只是讓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在業余時間培養出自己的愛好,起碼不至于晚年孤獨終老。
說來也巧,大學里最好的朋友剛好是外向性格,四年下來雖然受過的光環刺激不小,但是也半主動半被動地打開心扉、接受外界了。我現在還是內向,不過沒有以前那么悲觀地看待內向這個性格,反而是坦然接受了這么一個現實,知道自己為什么內向,并且也在逐步考慮如何發揮這個性格的優勢來改善生活。
最后想對內向者尤其是悲觀的內向者說幾句話。悲觀和負面情緒其實并無大礙,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地直面現實。雞湯也好,砒霜也罷,那都只是口號發出者借助言語輸出的價值觀,是他們想要的,但對于內向者最根本的需求是跟自己和解,傾聽內心的聲音,從心底去接納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至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當然也很慶幸能夠有網絡這種媒介,不用絞盡腦汁跟人交往,不用拋頭露面,只消打字發表,便能直抒胸臆。康永哥說思想就是武器,能說就是火力。我說能寫是更大的天賜福利。
?不外向,沒有錯,其實還蠻ok的。你說呢?
筆名:胡侃
業余時間喜歡看看書,寫寫字,還有刷簡書。有空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