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看不見的競爭力》2018-43
蔣勛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近年來蔣勛的名氣似乎比較大,他講美學的書不少,我看過他的《蔣勛說唐詩》,現在看這本《美,看不見的競爭力》。兩本書都是整理出來的演講稿,感覺挺相似,就都用很感性的方式來表達對美學的見解。語言親切通俗,很少理論,更多的是從生命體驗的角度去理解美,所以會給你一種感覺:讀了很多,但又說不上有什么收獲,想做個筆記都不知道寫什么。但蔣勛講《桃花源記》和《長恨歌》兩篇文章對我啟發比較大。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篇文章,寫了一個漁人意外發現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這個世外桃源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烏托邦。以前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僅此而已,但蔣勛的講解讓我有了更多的理解。
他說大家都沒注意到《桃花源記》其實是一首詩的序言(我確實不知道),它采用了紀錄片的寫法。首先很客觀地交代了時間和武陵人的職業。“忘路之遠近”之“忘”字意味著忘掉了目的性,于是碰到了美景和奇景,有了“忽逢桃花林”,漁人開始進入他的生命世界,開始認識到美,看到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都是紀錄片的寫法,為的是吸引人家讀他的詩。
然后漁人看到了一個仿佛若有光的小口,那其實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未知世界的窺探。“便舍船,從口入”,是講不舍棄你的東西是進不去的,你背負的東西就是你的限制。所以蔣勛覺得這是一篇有象征意義的作品。“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象征著做任何專業,剛開始在外面都很興奮,可進去之后就會產生難度,等難度過了以后,就豁然開朗了。
進去之后,美好的民間生活場景就展開了,非常單純,非常平凡。陶淵明的文字精簡活潑,傳達出了民間生活的簡單淳樸。桃花源里的人向漁人了解外面的世界后“皆嘆惋”,覺得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議。這就像一群出世的人和一個入世的人的對話一樣。
漁人在桃花源里住了幾天,就像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離開原來的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停留幾天一樣。漁人臨走前,那里的人告訴他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許是害怕,也許怕被打擾,也許是覺得自己微不足道等等。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恢復了他漁人的職業身份,又恢復了他入世的狀態,忘記了桃花源中人們的叮囑,有了心機,一路做標記,想要回去。但盡管做了標記,他后來還是忘記了。所以蔣勛說,當你一直在做記號的時候,其實表示那個東西已經在“消失”。這又是一種象征意義。
更糟糕的是,漁人回去之后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太守,他這時完全政治化了。太守派人去尋找桃花源,這里的情節令人緊張害怕了。但有趣的是,他們再也找不到那條路了。為什么會迷路呢?蔣勛說:“當心機來的時候有一種東西反而會讓人看不見,那就是天機。沒有心機、‘忘路之遠近’的時候,這個東西自然就會出來;可是一有心機它馬上就不見了。”這里面的復雜性很有意思,不光是講政治,也講人性。人坦蕩、清白,就能看到美的東西,有了心機,想到利益等,美的東西就會消失。
最后的結尾是南陽劉子驥——一個非常清高的隱士——去找,也沒有找到。后來他病死了,就再也沒有人去找了。這個結尾讓人悲哀,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再也不相信桃花源了,心中連對桃花源的向往都沒有了,這是時代的悲哀,所以漁人最后大概被人家當作一個瘋子。
蔣勛對《桃花源記》這個故事的象征意義的解讀很有意思,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想象。
而他講《長恨歌》也很好。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沒有批評指責,有的是原諒,因為他看到了愛情里的無奈,看到了情不自禁,看到了超越道德法律的美感。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指的是唐玄宗喜歡美好的東西,但多年來求之不得,這意味著他一直是寂寞的。當遇到楊貴妃,他就把多年來治國的辛苦、委屈都發泄到她的身上,而楊貴妃身上一定有著單純天真的一面,讓他疲憊的心靈得到了休憩,回歸到自然的本性上。所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雖然不倫,但讓人看到了生命自我完成的美。白居易借這個愛情故事鼓勵生命活出自我的形態。這與儒家傳統思想是不一樣的,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看完了這本書,我對蔣勛的美學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他看來,美與道德倫理無關;美就是生命的自然綻放,美是與利益相沖突的,我們應該從生命最本質的角度去理解美,欣賞美。
2018年6月30日星期六
(??%?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