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
基層作者寫不了“大”主題,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寫“大”主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基層司空見慣、蘊含著厚重民生的某個小故事作為“點”,一滴水見太陽,結合當時的時政方針,講好故事,分析原因,或呼吁,或提醒,以發表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同時,評論主題往往可遇不可求。我所發表的評論稿,絕大多數主題都是在路上“撿”到的。我在這里講兩個“撿”主題的故事。
評論要接地氣,要從現實生活的最底層找話題,找最小的話題,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象,以高大上的姿態,很難寫出有血有肉的東西。
報紙評論欄目很多,有的只談黨建話題;有的專門涉及經濟;有的則側重文化;有的專議民主法制;有的只聊生態環境;有的則對教育話題進行討論等等。下功夫研究欄目定位,抓住欄目特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主題,投向相適應的欄目,才能提高命中率。否則,將經濟類評論投給黨建類欄目,寫得再好也用不了。
機關干部必須在觀念上領先一步,緊緊圍繞地位與角色目標定位,熟悉并掌握有關方針政策,要善于學習、鉆研文件,特別是黨的各種重要會議和各項重大決定,以及形成的各種重要文件、出臺的各項改革政策,要經常學習、反復理解、把握精神,體現出較高的理論水平、政策觀念、理論修養、思想境界,做到融會貫通、清晰綱目、突出要點,這樣才能起到引導、指向的作用。
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學會腳跟點地,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事物,用自己的耳朵來傾聽聲音,用自己的腿腳來調查研究。要有點有面,點上的情況要細要實,面上的情況要有綜合數據,這樣形成的材料就會調查清、分析精、措施實,文章貼近工作實際,有指導性、有實踐性,能夠給人以深刻的警醒和啟發。
問題是文字的靈魂,解決問題是寫文章的目的。不提出問題,不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不表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說來說去還是一個“中藥鋪”。文章要有生命力,文字就要從現實問題或事物本質出發,讓人一看心里就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要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事物結合點、邊緣處“出新”,練好“結合”“滲透”基本功,具備自己的語言風格,富有變化創新,摒棄大話、空話、虛話,真正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寫出層次高、概括面大、指導性強的文章。
英雄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動情時!還有什么表達,能比眼淚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