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百度,不準翻書,提到【晏殊】兩個字,你腦海中首先蹦出來的是什么?
3
2
1
1.神童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3.好像有個兒子叫晏幾道……?
【排名不分先后】
以上,差不多就是一般人對晏殊的全部印象了,如果還能說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或者“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不要懷疑,你可能是個粉。
這么看來,好像晏殊就是個寫詞很厲害的人,于是當孤城閉劇組第一次發(fā)布定妝海報時,也許有不少觀眾一臉懵x:晏殊怎么就排在范仲淹前面了呢???而且歐陽修啊富弼啊司馬光啊這些我們腦海中對仁宗朝至關(guān)重要的大臣全得往后排,晏殊真的有這個地位嗎?
【琦琦:只有我排在晏大人前面嘻嘻嘻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了解一下這位“好像只會寫詞”的晏大人的生平吧。
宋人蔣捷寫過一首有名的《虞美人·聽雨》,此處不妨套用詞中少年、壯年、老年三階段,來看看晏殊的人生。
【少年觀書秘閣中,長大去東宮】
晏殊是個神童,“生七歲,知學問,為文章”——小學一年級就能寫800字議論文的節(jié)奏。大宋童子試的規(guī)定是十五歲以下,于是他在十四歲那年,被當時安撫江南的大臣張知白舉薦應(yīng)試。
宋真宗初見這位神童時,他的人生進度條已經(jīng)走到了37/54,而這一年(公元1005年)距離禎禎出生,還有五年。
禎禎排行老六,前面五個哥哥里,二哥趙祐算是活得比較長的,他比晏殊只小四歲,九歲時夭折——而真宗本來十分寵愛他,打算立他為太子。
最喜歡的兒子去世兩年后,真宗見到了年方十四,詩賦俱佳的晏殊,我們已經(jīng)無法確知當時真宗的心情,只是從后面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來看,用“偏愛”二字,當不為過。
第一次偏愛就發(fā)生在考試當天。那一場童子試其實還有一人,十二歲的姜蓋。從考試結(jié)果上來看,晏殊表現(xiàn)更好,可是在授予出身這個問題上,有一位大臣想要“抑殊而進蓋”。
你以為是個奸臣?
錯,這一位可是真宗朝著名賢相:寇準。
而且寇準的理由也很迷惑:因為晏殊是江左人,準確說,晏殊是撫州臨川(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而姜蓋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人。
這是赤裸裸的地圖炮啊(╯‵□′)╯︵┻━┻
真宗當然就馬上反彈了:“朝廷取士,唯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這四句比較簡單,就直接引原文了】
而且后面還跟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話:“像前朝張九齡那樣的,難道因為他出身偏僻之地就棄置不用嗎?”張九齡何許人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打住!人家主要的成就是唐代著名賢相,而且是唐代唯一一個來自嶺南地區(qū)的宰相。
真宗說出這句話,說明什么?說明他才第一次見晏殊,就覺得他的才能足以和張九齡相比。
如果你覺得這個解釋太牽強,還有一個旁證。實際上,如果只是為了說南北方這個事兒,犯不著拉出前朝宰相,因為太宗朝就有一位楊億,也是神童(十一歲就被宋太宗授秘書省正字),也是南方人(來自福建浦城),而且這一位當時正當著官,和寇準還是好朋友。
想要堵寇準的嘴,一個楊億就夠了。可是真宗PIAJI就拎出了張九齡這種BOSS級別的……emmmmmm
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寇準本身并不是一個喜歡地圖炮的人。他和楊億關(guān)系挺好,而且早年他還推薦過另一位南方人丁謂,那么這次他怎么就非拿晏殊的南方人身份說事兒呢?
因為真宗朝的士大夫大致分兩派,一派是寇準的同年進士(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為首的幾個恰好都是北方人,而另一派王欽若的同年進士(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又恰好都是南方人(其中就有丁謂),在寇準看來,晏殊要是以后站隊,多半會站王欽若一派——因為王也是江西人,從古至今,老鄉(xiāng)之間自然而然的親密關(guān)系,就不用再多說了吧。
【什么?你說為什么晏殊不會自成一派?因為他靠神童拿了進士,他沒有同年啊(╯‵□′)╯︵┻━┻
本來嘛,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兒,表現(xiàn)這么出色,給他個進士出身有什么關(guān)系?可是就是因為太出色了,寇準為了防止他以后成為自己的勁敵,居然提前用這么低劣的借口來防爆他……
不僅防爆不成,而且寇準這一招實在不大明智:人家小孩兒頭一次進京,好好的誰也沒招惹,你一句話差點把人到手的進士給搞沒了,說不定本來晏殊還對名揚天下的寇準大人有點好感,這下不當敵人也得當敵人了(⊙x⊙;)
至于這件事導(dǎo)致了什么蝴蝶效應(yīng)的后果……我們后面再講。
anyway,真宗對晏殊的好感顯而易見——第一次見面就為了他反駁自己的重臣,而且兩天之后,他又召見晏殊,考他詩、賦、論——照理說上次考完已經(jīng)賜了進士出身,也不曉得為什么還要再考一次。【別問,問就是想見他(⊙x⊙;)
這次這個故事就比較家喻戶曉啦,晏殊拿到題目,告訴真宗,這個題自己之前私下練習過了,請求換題——這就是神童的底氣啊_(:з」∠)_ 于是在宋真宗心里,晏殊又多了一個“淳直”的標簽,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道德高尚。
看完答卷,真宗“數(shù)稱善”——“好好好好好.jpg”
雖然進士出身到手,但畢竟還只有十四歲,肯定不能外放做地方官。和之前那位神童楊億一樣,晏殊也被拔擢為秘書省正字,在秘閣讀書,而且真宗還專門指派了直史館陳彭年關(guān)照他。
【P.S.看了宋大志的朋友們看見秘閣兩個字是不是十分出戲啊23333
這個關(guān)照不僅是指導(dǎo)他學習,而且還要監(jiān)督他和什么人結(jié)交——管讀書就算了,還管交朋友,晏殊os:皇上您這是給我找了個爹啊(╯‵□′)╯︵┻━┻。另外,陳彭年也是江西老鄉(xiāng),不得不說,真宗在培養(yǎng)這位小神童上也是頗花心思了。
過了幾個月,真宗的偏愛又來了。
同年十月要行南郊祭禮,按照禮儀,不能用“老疾幼弱者”,晏殊才十四歲,屬于“幼”,結(jié)果他給真宗上了一道奏章,說自己想觀摩大禮。
真宗怎么回應(yīng)的呢?直接下詔書,說京官如果年紀沒滿十五歲,但是也想去南郊觀禮的,隨便,自由行動就是,不限制。【原文用的是“聽”這個字_(:з」∠)_】
腦補了一下,其他大臣看見詔書估計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陛下啊,還搞什么年紀不到十五歲的京官啊???你直接說晏殊不就行了???正常科舉考試做官的有年紀不滿十五歲的嗎請問????
本來是行個方便的事,皇上硬是下了道詔書,嘖嘖嘖。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晏殊和真宗之間也頗多互動:最常見的就是寫各種花團錦簇的文章。
當然,大臣對皇帝的單箭頭,那古往今來多了去了,要緊的是,真宗在破例允許晏殊觀禮之后,“偏愛”行為也是層出不窮。
偏愛一連: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七月,晏殊病了,真宗派自己的親隨宦官張從德帶著醫(yī)生去探望。試問如果他不是晏殊,只是一個普通的從八品著作佐郎,會有這種待遇嗎?
偏愛二連:1013年,晏殊的弟弟晏穎去世,此后的幾年間,晏殊父母、發(fā)妻相繼亡故。【晏大人在這方面真的是夠慘……
按照慣例,臣子應(yīng)當在家守孝,而一旦回家,通常情況下三年過去后也不一定馬上就能有官做,更別說官復(fù)原職。然而真宗卻下詔“奪服起之”,不僅不讓他服滿喪期,還給他加官進爵。
而最能體現(xiàn)真宗對晏殊偏愛的,是《長編》中的這樣一則材料: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晏殊上了一篇《皇子觀禮賦》,真宗下令褒獎他。本來是常規(guī)操作,但真宗為了表揚晏殊,說了一番話,就很耐人尋味了。
真宗先說,晏殊少年時就沒有依靠,全靠自己努力學習,別人很少能趕上他,加上性情又沉穩(wěn),不會做逾矩的事,因此士大夫們都很器重他。
聽起來就是常規(guī)夸贊,對吧?接下來真宗覺得夸的還不夠,又舉了三個例子:
1.我聽說有個大族想把女兒嫁給他,他堅決拒絕了。
2.賜酺(pú)的時候,按照規(guī)定京官是不可以參加的,晏殊的朋友喊他一起去湊熱鬧,他沒答應(yīng),和弟弟在家閉門讀書。
3.他的弟弟晏穎小小年紀也能寫文章,我曾經(jīng)想考校他的學問,就告訴晏殊不要改他的文章。他弟弟請求晏殊修改一下,晏殊既沒有答應(yīng),也沒有解釋為什么不答應(yīng),可見為人處世非常周密。
粗看之下,不就是夸嗎?但注意,這可是從皇上嘴里說出來的……_(:з」∠)_
就比如說第二條,賜酺是什么呢?國家有喜事,皇帝恩準民間舉行大規(guī)模的宴飲活動。那么,最近一次賜酺是什么時候呢?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八年前。請問作為皇帝,對大臣八年前的行為,怎么記那么清楚???
而且晏殊和弟弟在家讀書這件事,肯定不可能是他自己跟皇帝說的嘛。那請問皇帝怎么知道的呢?合理猜想:賜酺當天,真宗還特意關(guān)心了一下晏殊的行為,從別人那里知道他沒有出去玩兒。
P.S.《夢溪筆談》里記錄了賜酺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真宗聽說晏殊“人多不去湊熱鬧”之后就表揚他很有安全意識【不是!表揚他性情沉穩(wěn),非常適合做東宮官員。
你猜晏殊怎么說?
“稟圣上,其實我也想去玩的QAQ 但是我沒有錢QAQ 如果有錢我肯定要出去玩的QAQ”
真宗:嗚哇好心疼……這么誠實的小可愛我一定要加倍恩寵他!
【嗯大家當同人文看吧……(⊙x⊙;)】
天禧二年(1018年)八月,八歲的趙禎被冊封為太子,二十七歲的晏殊則“充太子舍人”,正式進入東宮任職。
從同人文,啊不是,《夢溪筆談》的記載中我們也能看出,真宗早就有把晏殊安排為東宮官員的打算了。
其實這種行為也屬于常規(guī)操作,還是那位太宗朝的神童楊億,他以神童入仕,后來就做了真宗太子時期的幕僚,另外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真宗又召試了一名神童蔡伯俙(xī),同樣授予他秘書省正字,因為這位小朋友當時才三歲,就讓他去陪禎禎讀書啦~
小小聲:所以神童試的本質(zhì)就是為太子挑選后宮……啊不是,股肱!為什么是神童?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聰明,別忘了,神童試的這幫人都沒有同年,這意味著他們本身并不天然地處于某種勢力中。而像晏殊這樣出身一般,背后沒有世家大族的神童,更是只能對皇帝忠心耿耿……
【突然感受到了人設(shè)的帶感(⊙x⊙;)
神童晏殊就這樣長成了大人,開啟了新副本【東宮】。他和禎禎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敬請期待下期:【壯年追隨太子旁,皇帝來找?就說我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