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打卡day6《六項精進》“稻盛和夫論謙虛”
必須經(jīng)常保持謙虛的姿態(tài)
陶醉于自己的能力或微不足道的成功,驕傲自滿,就得不到周圍人的幫助,還會妨礙自己的成長。
惟謙受福
人一旦傲慢必定滅亡
歷史上方式失卻謙虛的文明,全部滅亡了,在這一點上,個人也一樣。回歸謙虛,重新樹立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非常重要。不是我們在自然中“活著”,而是自然“讓我們活著”。
仔細想來,我所具備的能力,我所發(fā)揮的作用,并沒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別人擁有同樣的才能,扮演與我相同的角色,也沒有任何不妥當,沒有任何不可思議之處。至今我所做的一切,別人也可以取而代之。所有這一切,都是上天偶爾賞賜予我,我不過努力加以磨煉而已。
才能只是從上天借來之物,杰出的才能,由這才能創(chuàng)造出的成果,屬于我卻不歸我所有。才能和功勞不應(yīng)由個人獨占,而應(yīng)該用來為世人為社會謀利。為“公”是第一義,為“私”是第二義。
這就是謙虛這一美德的本質(zhì)所在。
對人生對工作,盡可能做到誠實,不馬虎,不偷懶,拼命地工作,認真地生活。
“感謝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樣,滋潤著我道德觀的基礎(chǔ)。
陽明哲學(xué)核心思想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
心之本體就是天地之心。道、天理、良知及萬物之理本來就是一碼事,所謂“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有善有惡意之動:
天理與良知雖是無善無惡,但是觸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樂,卻有善惡之分。
知善知惡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惡,良知則像24小時工作的雷達隨時偵測意念的動向。
你的任何一個念頭,只要一出現(xiàn),良知便會知道,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它看得清清楚楚,瞞不過它,所以你最好是按照良知的啟示,去惡為善。
為善去惡是格物:
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