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里,母親是做腌菜的好手。小時候家里吃飯的人口多,飯桌上自然就多準(zhǔn)備了一些下飯菜。那時隊上分配的自留地種菜不夠用,于是父母親就將附近的塘坡邊或一些偏僻的地方開發(fā)出來種菜。人勤地不懶,園子里的菜也長勢喜人。新增的蔬菜,不僅解決了家庭吃菜的問題,而且可以把富余的一部分為越冬作儲備。
在蔬菜旺盛的季節(jié),母親將那些一時半會吃不完的青菜進(jìn)行一系列的加工處理,做成壇子菜。
經(jīng)過母親的手,似乎什么菜都可以弄成另外一種新穎的口味。即便是最簡單的大米,也能以各種方式誘惑我們的味覺細(xì)胞。母親將事先炸好的爆米準(zhǔn)備一些,打上幾個雞蛋,再加點(diǎn)剁辣椒及蔥花,在大缽子里攪拌均勻后,倒入油溫剛好的鍋里翻炒幾下,一道美食就算做好了。在當(dāng)時沒有什么菜吃的年代,換著法子做菜能極大地刺激我們的食欲。還有一種就是將米粒磨成細(xì)粉子,放些剁辣椒,條件好的可以將平常吃雞鴨時的腸子或者是豬小腸處理好后做成“雜粉子”,儲存在印水壇子里,想吃的時候就可以做一碗,只是做這道菜有些費(fèi)功夫,要用筷子不停地在鍋里來回攪弄,直到鍋里的水全部蒸發(fā)掉且粉子成煳狀才算做好了。憑心而論,當(dāng)時這道菜還是蠻討我喜歡的。母親也可以直接將磨好的米漿做成“沉漿”,然后曬干后放在壇子里儲存,在想吃的時候弄一些做成湯圓或是元宵或豆腐丸子,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或煮或蒸或煎。我最喜歡吃母親做的油炸湯圓,口味元宵,還有特色豆腐丸子。說實在的,我真的佩服母親能將簡單的大米通過自己的巧手制作成各自美食來犒賞我們,已至直到現(xiàn)在都還懷念那時的味道,那是母親的味道。
當(dāng)時家里的菜壇子很多,裝著各種各樣的腌菜或醬菜。這些菜都與母親的勤勞分不開。做得最多就是酸菜,干腌菜,蘿卜干,豆食,洋姜,辣蘿卜,刀豆,豆瓣醬,麥醬,剁辣椒,當(dāng)然也有泡蘿卜(酸味),還有泡在辣椒壇子里的腌長豆角和茭坨。
壇子里還有一些特色菜,譬于那些被時光風(fēng)干了的長豆角,茄子皮,扁豆,撲辣椒,還有春筍等。這些干菜,在那些寒冷的冬季,在火爐里邊烤火邊架上升降鍋做菜。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特別香甜,也特別溫馨,感覺那樣的味道里都能咀嚼出幸福,是當(dāng)時最美的美食。
現(xiàn)在,母親老了,也很少做壇子菜了,自然就嘗不到那樣的味道了。對于兒時的美味,也只是在想起時的一種溫暖的懷念。
還好,母親還算健朗,這對于我來說是最好的恩惠。雖然母親很少做壇子菜了,但每年臘月還是給我做一些干子豆腐和豆腐丸子。因為我特別喜歡那樣的味道,那是母親的味道,那是母愛的延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