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來,各位爸爸媽媽都在給自己的寶貝準備物質禮物,但有沒有花點時間思考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最近兒子所在幼兒園發生的一件小事勾起了我對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幼兒之間所謂“暴力”事件的思考: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欺負人,也不被別人欺負呢?通過花時間整理兒子所在班級家長微信群的聊天記錄,認真分析不同家長的觀點,收獲了不少育兒心得。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每個班級總有一兩個所謂的熊孩子,喜歡動不動就打人,或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或為引起別人的注意。兒子所在的幼兒園自然也不例外,班級里的孩子幾乎都被這個熊孩子打了個遍。也許出于工作方便,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盡量少打小報告,只有大事才能報告老師。四歲左右的孩子雖能表達自己,但還是不能區分何謂大事,何謂小事,結果某些膽小的孩子們在幼兒園不敢告訴老師自己被欺負一事,而是選擇回家哭訴。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哪個父母能容忍自己的公主和王子受別的孩子欺負?于是乎,某日某個孩子的媽媽在家長群里憤怒得提起了自己孩子被那個熊孩子打臉的事,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勾起了其他家長對類似事情的回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從熊孩子的行為分析,到熊孩子家庭教育,再到老師的失職,最后到各種解決辦法。
這件事情,我家孩子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施暴者,所以我以相對理性的旁觀者身份,爬樓看完家長們的對話,并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家的孩子碰到此事,我該怎么處理?
首先,我要感概的是養孩子真是任重道遠!孩子小的時候就是吃喝拉撒睡,麻煩歸麻煩,可不累心。但隨著孩子得長大,上了幼兒園以后,開始有了社會交往,就開始既累心又費力之旅。這要求我們大人需要多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多學習些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多花時間陪孩子,多從小孩子的思維來考慮問題。
其次,毫無疑問,所謂的熊孩子,大多都是被他們的家庭溺愛出來的結果。富養不等于溺愛,可很多家長往往認識不到這點。據說兒子班級這個熊孩子就來自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父母因工作而缺席了他的成長,老人一手帶大并寵壞了他。理論上,4到6歲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是可以有改變的,但是我們沒有權利和責任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所以遇到這樣的孩子光發牢騷,或者指責別人的家長都是不合適的,我們唯一能做的還是該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應對這樣的熊孩子。
接著,如何正確看待班級里的熊孩子現象呢?我認為班級里有了這樣的熊孩子,是好事也是壞事,關鍵看我們怎么處理。因為自己的孩子越早碰到這樣的熊孩子越好。畢竟熊孩子小,威力小,對自己孩子傷害就小,等大了再碰到這樣的孩子,不會處理,那么自己的孩子會吃大虧而非小虧。當然,你家孩子也可能比較幸運,一生都有父母呵護,進行所謂的精英教育,遠離了所謂的熊孩子,但是有位家長說了一件真事卻讓人哭笑不得。他認識某位同事家養了一個兒子,養的非常文明禮貌,話說長大后,坐不了公車,因為他擠不上。當然前面說的都算是遇壞事后自我安慰,殘酷的事實是當班上很早就出現這么一個熊孩子,尤其在幼兒階段,會對其他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有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甚至不想去幼兒園,有的孩子會變暴力,逐漸也加入了熊孩子的隊列。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孩子被熊孩子欺負呢?
護犢之心人皆有之,有的家長惱羞成怒,看到后恨不得沖上去兇孩子一頓,更有甚者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做是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只會把事情越鬧越大,家長間的一場血雨腥風在所難免。
有的家長,崇尚以暴制暴,主張自己的孩子下次一定要打回去,理由是熊孩子都是紙老虎,遇到厲害的,也就沒有太強的繼續戰斗的能力。這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看起來很公平,但是,也要區別對待。是孩子自己獨立這樣做,那沒有問題,說明孩子性格比較勇敢,而且看到別的孩子被他打得哭起來估計也會同情那熊孩子。但是如果是成人教孩子這樣做,就有本質的不同,小孩子容易把成人的做法看作是絕對正確的真理,而失去獨立探索的機會,孩子的人格、道德都沒有收獲。而且自己孩子反擊的時候也有巨大的風險,你怎么能保證你的孩子不防衛過當,傷到熊孩子致命的部位呢?
有的家長,相對理性,會選擇主要主動介入,找老師反映,找熊孩子家長交流。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要視自己孩子被欺負的情況而定。在歐美發展心理學界和幼教界,故意打人、人身傷害都是零容忍行為,在幼兒園和中小學老都有義務制止。但是幼兒之間每一次的小打小鬧,家長都要介入的話,家長的精力夠用嗎?會不會是一種過度的保護呢?會不會引起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不快呢?就兒子所在班老師給孩子們提的不鼓勵小朋友之間告狀的要求,出發點其實是沒有錯的,老師的本意是教小朋友自己處理問題,不能什么事情都找老師。畢竟老師不是保姆,兩三個老師要管幾十個孩子,換做是你,你也做不到對每個孩子像對自己孩子一樣心細。但是孩子們無法理解老師話的具體含義,又出了熊孩子打人事件,所以很多家長討論來討論去,都已經遷怒到老師,認為這就是老師的失職。像這種明顯存在交流誤會的情況或者自己孩子受傷比較重的情況,就需要家長和老師以及熊孩子的家長溝通。但是溝通需要真誠,希望家長朋友和老師都要抱著治病救人的心態,妥善把問題解決。如果只是一味得給熊孩子家長施壓,那么熊孩子的家長壓力大了,也會繼續壓到熊孩子身上,反而,引起孩子的各種行為更加極端。
有的家長,根據經驗,會選擇教會孩子采用回避的方式保護自己。這也是很多教育專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父親教孩子挨打還擊)這個問題上,無論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發展理論,還是佛教、基督教教義,都一致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錯誤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別的孩子打你,不一定是故意的,而你在挨打后反擊,是故意的。所以,應該在面臨挨打的關頭,也可以采用“斥責、制止和躲避”的方法應對。簡單來說,第一步,后退三步;第二步,指著對方大聲說:“不許打人!”第三步,跑開。好漢不吃眼前虧。三十六計,走為上。而現實中,很多孩子是:第一步,挨打;第二步,哭;第三步,向老師告狀。這種專家教的方法據說經過在幼兒園的大班和小學階段教育實驗,很有效果。但是我卻抱有懷疑的態度,首先要采取這樣一系列理智的連環反應,對于幼兒園小班的孩子要求太高。有的孩子家長笑談,為了教孩子應對,還在家里情景演練過很多遍,但是小朋友還是被熊孩子打得哇哇哭。這種方式實施的前提事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是一個長久之計,但是有時候熊孩子的傷害是不可預知的,所以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上述只是我總結了部分家長對待孩子被欺負時候應對的方法。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我沒有提到,或有理論意義,或有實踐價值。幾乎所有育兒文章的出發點都是積極向上的,希望教育兒童沿著公正、關愛和寬恕的路線成長,但是這類文章就像雞湯一樣,讀起來很有道理,但實施起來很難。往往各位情商高的家長采取的土辦法雖沒有高深的理論,但往往卻更有解決問題的功效。總之,每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樣,不要認為別人的方法就一定好,一定不好,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不同的!而且人與人相處就和國際關系一樣,是一個充滿了變數的復雜問題,不可能有具體方案,但有一個總體原則,就像國際關系中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一樣,人和人之間也應該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作為家長第一步是多花時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尊重這個原則,不要做欺負別人的熊孩子。第二步才是如何視情況的嚴重性而應對熊孩子對自家孩子的侵犯。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但不是很嚴重,我會選擇盡量少的介入兒童間的社會交往,而是做一個旁觀者觀察自己的孩子如何反應,并事后根據孩子的個性,單獨和孩子交流,采用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如何在今后更好得應對這種情況。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得比較嚴重,首先我會安撫好自己孩子受傷害的心,然后再找老師認真交流,甚至找熊孩子的家長一起好好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如果我自己的孩子被侵犯,卻遇到對方家長蠻不講理,且違背了作為家長的行為準則,一味以傷害他人的方式護犢子的話,那就沒啥策略可講,要么利用圍觀群眾的輿論攻勢,要么直接讓孩子回避,然后自己采用成人的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