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覺這本書的翻譯用詞不夠精準。這是對比得出的結論,因為作者每闡釋一個觀點,都會先拿出某某大學或機構的實驗方法和數(shù)據(jù),然后得出結論,再在結論的基礎上擴展可用的方法。比較嚴謹。但是翻譯在長句的切割和用詞上,可斟酌性太強。
本書概括起來,有三方面的收獲。分別是:工作方法,情緒利用和注意力的使用方法。
1
工作方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抉擇點。
抉擇點,說白了就是上一個工作和下一個工作之間的間隙。
如果是自然完成任務,到達抉擇點,要有意識利用5分鐘想一想接下來要做什么。需要評估一下目前自己的疲憊程度;最好退一步——拉開距離選擇接下來的任務;可以計算下一個任務需要花費的心理能量。然后抉擇。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吧。
當然,你可能會在進行一項任務時,中途被人為打斷。那么你需提前計劃好,假如被打斷,那么在這個被打斷的抉擇點,“我會怎樣做?我該怎樣做?我可以怎樣做?”就是“防患于未然”。人在工作的興頭上被打斷,往往容易很焦慮,例如你在寫材料,熊孩子打斷你;你在完成一個工作,豬一樣的隊友來打斷。書里介紹了一個小技巧來撫平被打斷的心理焦躁——想,外界打斷我反而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反思如何合理利用時間。把破壞看成轉折的契機——類似股市下跌帶來機會,行業(yè)冬天播種未來。
番外工作法:試著做做。一直困擾什么時間看書,早晨起不來,工作忙的時候沒時間。書里提到一個“下午1小時閱讀”,靈光一現(xiàn)。從自身說,往往下午的時間比較寬裕,節(jié)奏沒有上午那么緊,而嚴重時間浪費也多發(fā)生在下午。那么就提前計劃好,每天強制下午讀書30-60分鐘,養(yǎng)成習慣,形成身體自然。所以強制下午閱讀,是個不錯的想法。
2
情緒利用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憤怒、悲傷、焦慮和積極情緒。
第一個說法,憤怒能規(guī)范行為。當然這個規(guī)范行為是我個人總結的,書上這樣形容的“憤怒是一種獨特的負面情緒,因為它可以促使人們做出接近導向的行為。所謂‘接近導向的行為’,是指那些會讓我們接近某個人、物體或想法的行為。”這里存疑,慢慢參悟。目前的感覺是憤怒使用好了,是可以促使人做出接近導向的行為。什么是導向的行為呢?應該是指公認的“正確”行為。所以憤怒能規(guī)范行為。
第二個說法,悲傷有抗拒誘惑的作用。悲傷的時候人會自然地放緩節(jié)奏,總喜歡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說什么“臣妾做不到啊”。因此,當你需要深思熟慮某事,就讓自己悲傷一點,效果更好。當你在剁手節(jié)沖動地把購物車塞滿時,請回憶悲傷的事情,當你沉浸在悲傷中時,你的錢包一定喜笑顏開了。
第三個說法,要感激焦慮,焦慮簡直就是準備就緒的代名詞。困惑,感覺焦慮和緊張是兩個區(qū)別很大的概念。這里的的焦慮指的是臨大事,已做了準備后的情緒。準確說應該是緊張。而我們日常焦慮的根源多是——懸而未決、求而不得,無法控制的事件或人。往往處在抉擇的路口,一團亂麻,所以焦慮。那么這種焦慮就不是準備就緒的代名詞。這種焦慮該怎么辦呢?我想到了《冬吳相對論》里曾多次提到,在選擇的節(jié)點,與其猶豫不決,那么還不如“拋硬幣”。看起來隨意,總要去試一試,去做。就像在迷宮里,哪怕走錯了,至少發(fā)現(xiàn)了一條錯路,下次不會再走。留在原地,是收益最小的做法。如果焦慮,就在做中錯,錯中改,改后再做。
第四個說法,積極情緒更有創(chuàng)造力。積極情緒的作用就不多贅述了,書里介紹了幾個調節(jié)情緒的小方法,1閉眼回憶開心的事、人、電視劇等。2大笑(想想周星星怎么大笑的,梁冬魔性的笑聲也很有感染力)3緩慢地深呼吸。4小睡10分鐘。希望小方法有大作用。
3
注意力的使用方法,我覺得在書中介紹得刷三觀。最刷三觀的觀點是: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的注意力天生就是分散的!
“從進化角度講,大腦天生就不是為了專注于任何事的,大腦會不斷地在不同注意點之間迅速切換。探測正在靠近你的人、動物、飛行物體是一種生存策略;專注于某事,不關注潛在的危險,這只會讓我們處于暴露狀態(tài)。”
按照這個觀點細想下去,那些有集中注意力的遠古人,在千百年的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我們現(xiàn)在身上攜帶的基因先天就是“注意力分散”的。近現(xiàn)代那些擁有超強專注力的大科學家,都屬于基因突變,屬于一種“變態(tài)”。所以,那些小時候看起來笨笨的,總是容易被“誤傷”到的孩子,他們才是擁有科學家基因的群體?例如,走路都能撞頭的陳景潤大大!淘氣的寶貝們,屬于注意力分散的正常人!所以,不要再糾結你不是科學家了,那種變態(tài)的專注力,真的是一種天生的變態(tài)!其余的都是正常人!我們就是正常人。
刷三觀!我們每天強調的、努力訓練的提高注意力,難道是違背人類特點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在戰(zhàn)爭、自然環(huán)境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才是更有可能存活下來的那群人。教育三觀徹底被刷新。
因此學生上課走神什么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走神還能讓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再被理論暴擊)
解決走神的辦法,就是自我安慰“這沒什么,很正常”,然后跟隨走神的腳步,注意是跟隨,不是縱容,不要在已知走神的情況下去看報紙、刷手機,而是繼續(xù)坐在那里,靜觀自己仿佛插上翅膀的思想,在飛翔的過程中慢慢將自己帶回原地。切忌反抗!
總結成公式:放任、跟隨→靜觀→帶回
當然,也可以讓自己主動走神,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在專注于某個問題一段時間后,轉換到另一個從認知角度上講難度適中的任務,再轉回到最想要解決的任務上。”
主動走神可以做:1、可以欣賞一幅畫、觀察植物、窗外風景,注意觀察各種顏色的深淺。2、整理桌面和書架,擦桌子。3、聽音樂,聆聽曲子里用了哪些樂器。4、玩小游戲,例,看到有人一邊走一邊發(fā)短信,就在紙上畫一筆(在快餐店、圖書館等地方學習時)
有種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放任自己自由觀照的意味。順應自己是天道,堵塞自己最危險,因為,總有垮塌的時候。
當你不思考的時候,創(chuàng)造力就來了。(這是什么毀三觀的實驗結論?)
4
作者在刷三觀的同時,也從飲食、運動、環(huán)境、聲音、光線五個方面介紹了集中注意力的小方法。
飲食:多喝水,少喝咖啡更有效,零食吃堅果。只要體內2%的水分流失,就會對注意力和短期記憶力造成損傷。
運動:運動尤其能增強那些與自我控制相關的執(zhí)行功能。只要進行21-40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就能讓人感到精力更加旺盛。中等強度:相當于快速行走或慢跑。就是運動能提高自控能力。沒辦法集中精力時,這樣做:快速行走30-40分鐘;上下樓梯10-20分鐘。試著出點汗,但運動量別太大。
環(huán)境:把與正在進行的無用的物品都拿開,為節(jié)省時間,可以整體挪開。狀態(tài)差的時候清理物品、桌面。把電話、水杯等物品放在桌子四角。總之,就是別讓它們在你面前晃!干擾你的注意力。
聲音:中等噪聲會讓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約70分貝,例如距離你3米的吸塵器發(fā)出的聲音。85分貝以上就破壞思考了,例如拖拉機呼嘯而過那么大聲兒。內向的人更容易被外界干擾。
光線:暗淡光線下,會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所以晚上寫小說,白天寫論文,是比較合理的安排。白天,偏藍光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早晨,天空的藍果然是叫起床的最佳利器!
各種消除疲勞的方式應該羅列一下,不要單一運用,要穿插,要去實施,反復練習,形成一種習慣與本能。這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方法,也是對抗惰性的方法。
突然覺得,人類想了這么多辦法,無非是和自己對抗。敵人真的只有自己。
總之,管理自己的辦法,在于順應自己的生理特點,坦然接受自己的變化,觀照自己的問題,承認人性的脆弱,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不要抗拒生理特點,了解自己并有目標地慢慢成長,才是正道。